露天菜场:纠结的城市之“痒”
——破解市区“菜场困局”之一
摘要: 小菜场里有大民生。菜场联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是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城市品位形象的提高....
纠结的城市之“痒”
小菜场里有大民生。菜场联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是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城市品位形象的提高,露天菜场已无法适应镇江的发展步伐,渐渐成为令人纠结的城市管理之痒。
露天菜场影响城市卫生,破坏市容市貌,更无法保障食品安全。从2007年起,我市就已连续3年对市区菜场进行了整治,曾先后对十多个老菜市场进行“升级换代”改造,同时增建了几个新菜场。然而露天菜场的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根治,它如同顽症一样,附着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肌体上。
困扰百姓生活,32个不合规定
上午9点,正是中营街菜场最热闹的时候,卖鱼的、杀鸡的、卖肉的,还有众多的菜贩早已摆放停当,占满了道路两侧,一条不宽的马路被两边的经营摊点挤得只剩1米多宽,行人勉强过往。
“中营街以前并没有露天菜场。”家住附近的于阿姨告诉记者,早年这一带居民都到原处于京谷大厦地段的菜场去买菜,可上世纪90年代菜场被拆后,周边一直没能建起新菜场,居民们没处买菜,后来菜贩们渐渐自发将场地转移到了中营街内。目前这个露天菜场承担着周边中山东路、桃花坞路、正东路、梦溪路一带居民的“菜篮子”。
饱受露天菜场干扰的于阿姨感叹道:“这个露天菜场早拆早好,又脏又臭,特别是夏天蚊子苍蝇乱飞,每天都闹哄哄的,由于全是老房子,隔音效果又差,白天家里没一刻安宁。再加上来往人员混杂,社区的安全也没保障,生活环境与过去没法比!”
与中营街一样,主城区目前困扰居民生活的露天菜场还有许多。据城管部门今年1月底的摸底调查显示:市区大大小小的露天市场共有38个(含菜场外溢),涉及摊点多达2000余个。其中,只有李家山、中营街、南门大街、运河路、山巷广场、天和星城这6个露天菜场是2009年市政府允许建立的临时过渡性场所,其他32个都不符合规定。
马路变身菜场,多重原因所致
露天菜场影响城市环境,干扰交通,给菜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它为什么会长期存在,这一城市管理顽症“久治不愈”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马路摇身变菜场,这绝不是一两个部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它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里面还包含着历史的因素。”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对此一针见血。
“历史欠账比较多,配套不足。”这是诸多职能部门不约而同提及最多的原因。据了解,镇江市主城区目前有70多万人口,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套菜市场的总面积应该达到8万多平方米,但实际上,目前,全市的菜市场面积(包括6个政府允许成立的露天菜场),总面积还不到4万平方米,连标准的一半都达不到,配套设施与城市规模严重不匹配。
关于配套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天和星城露天菜场的形成。虽然黄山南路附近有天和星城、润州花园等多个大型住宅小区,却没有配套建设相应的菜市场。居民有需求,露天菜场顺势而生,造成尴尬局面。
此外,个别地方虽然有配套菜场,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菜场规模已经相对偏小,导致露天菜场的出现。南门大街现有一个室内菜场,但由于室内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许多菜贩和菜农只能将摊点安置在周边小巷内,形成了一个“外溢型”露天市场。
其次,城市拆迁带来的阵痛也推波助澜了露天菜场的出现。“李家山原来有正规的菜市场,为了建城际铁路,菜场被拆除。但过渡性菜场却一直未能跟上建设,所以摊点只能在露天生存了。”旧市场被拆,新市场未建,菜贩们也就各自“划地为市,占地为场”。对于城市发展带来的阵痛,业内人士坦率地说,“这些被拆菜场为何难建,是因为周边往往是成熟小区,要在附近重建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拆迁难;二是居民们虽然谁都认为菜场必不可少,却又谁都不愿意菜场建在自家门口。所以选址遭遇阻力。”
再一种情形是,菜场布局的不合理加剧了露天菜场的出现。任何菜场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按照人口来计算,一个面积2000-3000平方米,服务人口为3-5万的菜场,一般服务半径也就是800-1000米。如果不在服务半径内,周边的居民们往往就会感觉到购买不方便。菜场布局一旦出现空白区域,露天菜场就会见机“填空”。
此外,经营主体私有化,导致部分菜场用途被改变,也是使露天菜场问题加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目前,全市34个菜场中,经过一轮轮改制后,只有三茅宫、桃园、江大综合市场等为数不多的5家还带有公益性质,其他菜场的性质都已经变成了私营。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这些经营主体或是直接改变菜场用途,或是将菜场部分出租给超市、商店,以谋取更多利益,菜场面积被大大“缩水”,大量摊点容纳不进室内,只能“另辟蹊径”地外溢。
整治露天菜场,居民心态不一
一方面是城市菜市场配套不足,居民们对露天市场存在消费需求,而另一方面却是露天菜场给城市管理带来不良影响。2009年,我市基于配套不足这一实际情况,发文允许成立6个临时性的集中露天菜场。但这一格局并未根本性阻止其他违规露天菜场的出现。
“一听到城管来啦!路边卖菜的小贩便闻风而逃。城管追,小贩跑,城管走,小贩回。”时下,这一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城市中上演。小贩的流动性让城市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一旦城市管理出现空白区域时段,这些小贩便会卷土重来,几个摊点在某一处扎下根,这个地点也就形成一个事实上的小市场。“如果集中整治某一个露天菜场,就会出现‘挤泡泡’的情况,今天整治这个菜场,他们就跑到另一处形成另一个菜场,明天再整治那个菜场,他们又会跑回原来地方,简直成了打游击!”相关人士指出,“这一方面与配套不足相关,另一方面,还与管理过程中一些基层街道、社区等组织只收费不管理或管理不得力相关,有时多头管理演变成了谁也不管理。”
正因为菜场面积供不应求,对于违规露天菜场的整治,居民们也就会持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相对菜场周边居民的焦虑心态,离着菜场略远的一些居民却表现出另一种纠结心态。家住中山东路的吴先生骑车路过菜场时,对记者说:“露天菜场很脏,不卫生,但它确实方便了居民就近买菜,特别是在附近没有其他菜场的情况下。如果真的拆了,我们又该去哪儿买菜呢?要么到花山湾菜场,要么就要到南门大街菜场,这两地的菜场离家要远不少。露天菜场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许多农民进城自产自销,菜还特别新鲜。”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