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不断曝出酒驾 “醉驾入刑”能否管住司机的酒杯
昨日凌晨,在长沙市湘江路解放西路路口,一名涉嫌酒驾的男子被交警查获。小刘军 摄
5月1日起,“醉驾入刑”正式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空前高度”的针对醉酒驾车的处罚获得网民一边倒的支持。
然而,在全国媒体、交管部门高密度的宣传下,各地依然先后曝出“醉驾入刑第一人”被查获的消息,从而再度在网络上引发了“为何总有人敢铤而走险”、“醒(刑)酒是否会成为软法律”、“‘醉驾入刑’真的能管住司机手中的酒杯吗”等疑问。
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
网民质疑:5月1日零时4分,重庆一名男子因醉驾被查;零时25分左右,一名男子在南京被查出疑似醉驾,呼气式检测仪查出这名司机酒精含量超过醉驾标准;零时40分,另一名醉驾司机在成都落网;零时44分,一名内蒙古司机成为北京被查获的“醉驾入刑第一人”……“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网民“糊里糊涂地店小二”发出这样的疑问,在网络上很有代表性。
记者调查:5月4日,记者在北京市海淀交通支队见到了24岁的小张,一天前他还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大四学生,而此时,他即将面对刑事拘留、拘役的严厉处罚。
3日晚,小张开车发生刮蹭事故。民警赶到现场后,对两车驾驶员进行了酒精检测,经专业机构鉴定,小张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165毫克,超过醉驾标准一倍多。负责办理此案的民警叹息道:“太可惜了,上了四年的大学,就是因为一时侥幸,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与小张相比,29岁的温学伟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3日22时40分,温学伟驾车在北京市怀柔区发生侧滑,车体右侧与道路旁的灯杆相撞后,又撞上两名行人。事故造成一名行人当场死亡,温学伟和车内一名年仅19岁的乘客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过血液酒精含量检测,温学伟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175.7毫克,属于严重醉酒驾车。
交管部门能严格执法?
网民质疑:在对严惩醉驾行为拍手称快的同时,网民们不禁对交管部门执法的严谨性和能否严格执法表达了担心,网民“秋水长天”说:“‘醉驾入刑’会成为一条软法律吗?”
记者调查:“酒精检测仪只是初步检查。”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法制处处长赵继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醉酒驾车案件查处、办理过程的严谨,交管部门已经规定了一整套必须严格执行的执法流程。
“交通民警在执法检查中,一旦发现当事人有饮酒嫌疑,首先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检测结果若达到醉酒标准,将由有资格的专业医疗机构立即抽血取证,并由有资质的鉴定构关对血样进行检测,最终的处罚要依据专业鉴定机构的结论。”赵继强介绍。
同时,北京交管部门出台新措施,对每起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进行现场酒精测试,一旦发现涉嫌醉酒驾车的,警方将立即抽血取证。
酒驾醉驾真能杜绝吗?
网民质疑:“‘醉驾入刑’真能管住司机手中的酒杯吗?”面对各地连曝司机醉驾被拘的报道,众多网民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记者调查:“‘醉驾入刑’意味着,一旦醉酒驾车被查获,将背上终身的污点,很多职业都对有‘前科’的人说‘不’。”北京市公安交管局负责人说,司机们应该意识到严重性,主动告别酒杯。
但现实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也让警方感觉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还不足以杜绝酒驾现象。首先是部分酒驾者仍然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此外,酒文化的负面影响难以短时间消除。很多司机酒后驾车的原因或者是“朋友关系好,不喝不合适”,或者是“与上司、客户应酬,不得不喝”。
“实事求是地说,单靠‘醉驾入刑’这样的法律规定和交管部门的严查是很难杜绝酒驾、醉驾行为的。”北京交管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就此,网民“黄土地黑土地”表示:“舆论应该改变‘喝好才是心诚’的道德观,形成全社会对醉酒的道德批判,尤其是要对那些使劲劝酒的人进行道德批判。”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