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定宝塔山:延安精神对咱一定有用
编者按
红星闪闪,丹旌艳艳。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6月8日—14日,市委宣传部、市记协组织我市主要媒体的记者编辑一行10人,奔赴延安、太行山、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开展“红色记忆 光辉历程”红色之旅采访活动。7天中,采访团辗转陕西、山西、河北3省,行程近5000公里,寻访红色足迹,记录今昔巨变,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这波澜壮阔的9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红色记忆 光辉历程”相关报道,记述这场令人感奋的红色之旅。
题记
6月8日晚8时许,夜色刚刚降临陕北大地。延安城南的新意大酒店灯火通明,数以百计的游客在这里同时展开老区“初体验”——以一顿别具地方特色的团餐,忆苦思甜。
从西安驱车北上360公里至延安,已成为全国大多数游客延安之旅的主要路径。这家酒店坐落在进城的必经路口,是人们打尖歇脚的首选。老板刘超自豪地告诉记者,酒店每天接待超过4000人,接近进城游客总量的一半。受住宿条件限制,延安老城区的日游客接待上限不过万人,目前正满负荷运转。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从保安(现志丹县)正式移至延安,毛主席由北门进城,从此这里成为革命圣地。74年后的今天,人们络绎不绝地奔向延安,不仅是为了对接一段历史,更是在承继一种精神。
中共“七大”旧址
宝塔山
讲解员甄静向记者介绍情况
讲解员甄静向记者介绍情况
1.宝塔山下的“延安热度”
抵达延安市中心的宾馆,已是晚上9点。宝塔山下的小东门广场此时晚风习习。对着山上熠熠生辉的宝塔,当地导游说,今夜的延安城内肯定没有一张空床,但会有无眠的游客。
“延安热度”在次日“杨家岭的早晨”,被更真切地感知。“中央大礼堂”前,一拨游客出来,另一拨游客才能进去。讲解员秦莹说,杨家岭革命旧址有30多个讲解员,但远不能满足需求,以至于一个人同时为两个以上旅游团讲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延安在勉力接纳八方宾客,一如70多年前。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记者看到一批推着轮椅、拄着拐杖的特殊游客,一问,原来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儿麻患者,自发组织到延安参观的。组织者之一李汉英说,儿麻患者平时出门一趟不容易,这次下定决心,一定要到延安看看,汲取力量,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历史上有过3次‘延安热’,第一次在1937年前后。”有着“延安党史第一人”之称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介绍说。1937年,在党中央进驻之前,延安城内只有几千人口,两条街所有店铺加起来不过123家。但贫瘠的弹丸小城,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到延安去”成为彼时中国青年的热切向往。一份1942年5月日本人出版的《华北共军现状》披露,北平大学生到大后方去的占20%,投奔解放区的则达70%。而毛主席《论持久战》发表前后,更是投奔延安人数最多的一段时期,最多时一天就有1000人。
继文革初期的第二波热潮之后,第三次“延安热”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未衰。这客观上造就了延安“红色旅游兴业”的城市战略。来自延安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他们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450.83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76.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6%和42.2%。今年是建党90周年,全市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700万人次。
然而,每年千万人“到延安去”,显然不是为了单纯的游山玩水。刘煜告诉记者,虽然相隔六七十年,但此轮“延安热”和第一次一脉相承,“都与信仰有关”。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遇上九拐十八弯,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成为最革命的青年。”70多年前,热血青年们一路吟诵自己写的诗歌,朝着宝塔山上的灯光奔赴而去。刘煜介绍,当时上海不少教授、资本家的子女,抛却衣食无忧的日子,完全是为了抗日必胜的信念,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信仰来到延安。他们的响亮口号是:打断骨头还有筋,剥了皮肉还有心,只要我剩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而这种“爬也爬到目的地”的信仰,正是当代国人所欠缺的。刘煜认为,最新一轮“延安热”,正是人们追寻延安精神,力求重拾信仰的体现。延安红色之旅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人生不能只讲物质,还要讲理想、信念和追求”。
记者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采访
2.“延安精神对咱一定有用”
英是第二次来延安。她说,延安精神让他们这代人学会了艰苦奋斗,明白了“要为人民节约”的道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年终总结时,他们“都会为多用了国家的几个信封、几张纸做自我检讨”。共青团重庆市委的年轻公务员季翠则表示,来延安是为了感受革命先辈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对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大有裨益。
“不同的人理解延安精神也许不尽相同,受到的影响也可能有大有小,但是只要去学习,延安精神对咱就一定有用。”枣园革命旧址的讲解员甄静两年前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因为觉得“宣传延安精神很有意义”,便回到了家乡工作。现在,她每看到周总理用过的那台纺机,就想起“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对于周总理的纺机、毛主席的菜地,刘煜愿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延安精神鲜被人提及却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一个方面就是,领导干部要做好榜样和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不仅中国人对延安怀有独特的感情,不少国外游客也有同样浓厚的兴趣。记者在枣园门口恰逢《印度教徒报》的记者阿南特,他说这次访问延安,就是想真实了解延安精神对现代中国到底有何意义。看到这么多的游人,阿南特坦言,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毛泽东精神,就是能吃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58岁的延安市民老沙说,“大生产时期,毛主席自己也有生产任务,亲自担水种菜。”
杨家岭的主席旧居前,在讲解员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那块主席侍弄过的菜地。伟人的身影已然远去,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早已铭刻在延安人的心底。
在那如歌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朱德能种地,周恩来会纺线,后者在1943年延安的纺线比赛中,甚至因为纺出了甲等棉线而被评为“纺线能手”。那是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年代,“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且被切实践行,延安城内“只见公仆不见官”,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轰动世界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对当时延安人的精神面貌,作过生动鲜活的描述:“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在周恩来身上,我发现了“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从苏区蓬勃发展的工厂,我发现了“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延安精神,影响激励了几代中国人。76岁的甘肃省检察院退休干部贺月
3.红色城市的绿色转身
行走在延安城内,除了被道路两旁一幢又一幢正在兴建的高楼所吸引,就是被环抱城市的巍巍群山所震撼——那一派葱郁的连绵山峦,与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相去甚远,倒像是流苍滴翠的岭南。甄静说,延安红色之旅,可以改变人们对老区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知道,老区并非贫穷、荒凉的代名词。而延安今天的发展成就,“当然是延安精神的产物”。
延安的经济成就同样可以用数据来表现:2010年,延安全市GDP为8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05亿元,人均GDP与人均财力分别居陕西省第二和第一。但是,相对高歌猛进的经济建设,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延安的城市绿化。从当初的“兄妹开荒”,到今天的全城复绿,践行同样的延安精神,延安人如何完成了180度大转身?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大生产运动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一大批劳动英雄在这场生产运动中诞生,以劳动英雄为原型创作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也登上了延安的文艺舞台。而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好江南”的八路军三五九旅,更成为一面旗帜。此后,以“开荒”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大书很快翻至新的章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延安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一时间效果明显。用延安城里人当时的话说,“绿化后,灰尘少了,心情好了”。然而,全面退耕还林政策,却让延安城外30公里、以“开荒”闻名的南泥湾,陷入尴尬境地。
“那段时期,南泥湾进入发展低谷,除了由于大量田地还林后带来的实际损失,更因为精神层面遭受了挫折。”南泥湾镇副镇长拓佳东说。不过,能够上山开荒的南泥湾人也能走出低谷,同样的南泥湾精神,指引他们迅速找到了新路: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深度开发旅游业……如今的南泥湾,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生活水平在延安各镇处于中上游。
当年开荒,如今复绿,时代变迁,实事求是。南泥湾人的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
复绿后的延安城,最郁郁葱葱的仍属枣园革命旧址。五大书记旧居前,有一段路用乱砖铺成,是园内唯一保留下来的老路。讲解员们说:“走在这条伟人走过的路上,下雨天也不会滑倒。”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