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中,我们追寻新四军的光荣足迹
——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侧记
摘要:<P style="TEXT-JUSTIFY: distribute; TEXT-ALIGN: justify" align=justify>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突击队从句容下蜀出发,冒着大雨连夜奔袭韦岗,打响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仗。 <BR> 2011年6月18日,本报与文旅网联合发起组织的“再走抗日路,重温胜利情——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如期举行。 <BR> 38位市民、网友沿着当年韦岗战斗
2011年6月18日,暴雨如注。这场雨与73年前韦岗战斗之夜的大雨何其相似!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突击队从句容下蜀出发,冒着大雨连夜奔袭韦岗,打响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仗。
6月18日,本报与文旅网联合发起组织的“再走抗日路,重温胜利情——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如期举行。
38位市民、网友沿着当年韦岗战斗的路线,雨中急行军8.5小时,总行程超过35公里,最终到达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下。
雨急风大,尽管穿着雨衣,但每个人都是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汗水夹着雨水,大家锻炼了坚强的意志。35公里的行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极限付出去体验新四军的光荣岁月,努力触摸到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感受到当年新四军抗日的胜利之情。
■ 雨中行军,锻炼坚强意志
18日清晨5点多钟,就有参加活动市民接到朋友关切的电话:这样的倾盆大雨,你们能行吗?
“1938年新四军行军,也是这样的大雨,还是在晚上负重急行军,肩负杀敌的重任。我们没理由做逃兵。”这是我们的回答。为了与当年战斗的时间尽可能靠近,18日的活动早已定下,并且其实大家都知道,一定是雨天,虽然还不知道会遇上倾盆大雨。
7点整,大巴车停靠在市体育馆路边时,参加“再走抗日路 重温胜利情——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的38位网友背着登山包穿着雨衣已悉数到达。很多网友表示:要是平常的户外或暴走活动,这样大的雨就不一定去了,但今天是再走抗日路活动,可不能做逃兵!
首站从句容市下蜀火车站的铁轨边出发,沿句蜀公路到亭子乡,走的是当年新四军15日的急行军路线。因为“1938年6月15日夜,先遣支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团一部,由粟裕统一指挥,在南京镇江之间的下蜀镇附近破坏铁路,使敌交通一度中断。之后部队沿句蜀公路到亭子乡,然后到东谢村休整。”
接着从亭子乡一路行军到石山头,路过北山村,经过一条土路到高仑村,翻越高骊山来到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下。
“当年6月17日凌晨2时,该部再接再厉,冒雨继续东进,8时许到达镇句公路之韦岗赣船山口设伏。是时,日寇运输队5辆汽车,由镇江方面开来,进入我军设伏阵地,粟裕率部立即向敌发起猛烈攻击。日寇仓皇应战,龟伏车底与草丛中顽抗。新四军将士英勇杀敌,仅半时许便将敌歼灭,毙敌土井少佐及以下十余名,伤数十名,毁军车4辆,缴长短枪、军刀、钢盔、军旗、军服等大批物资及日钞7000余元,获得大捷。”
这是新四军韦岗战斗行动两天的路线,比原先预定的只走17日战斗当天的路线路程多了五公里,全线路程35公里。
38名活动市民和网友被分为一个排。5个步兵班、1个驳壳枪班以及1个轻机枪班和1个骑兵班。除了由网友自行车队组成的骑兵班,几个班的编制方式完全模拟当年的行动编制。年纪最长的是步兵1班的班长潘国华,今年68岁;最小的是步兵6班的战士陈泽轩,今年14岁。
大雨中的强度急行军,网友“王者非也”一路矫健,毫不畏惧。说起这次活动,他觉得很有意义,“徒步行走这么长的距离,一方面是对当年韦岗战斗的缅怀,另一方面,更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砺。”
风太大,“清影”干脆掀开雨衣的帽子轻衣急行。她一路还背着很大的登山包,“还好,不是太累,背着包更能抬头挺胸。得知这次再走抗日路的消息后,很激动,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当下,真的很有意义。其实和当年新四军相比,现在的路已经很好走了,当年他们行军的环境更加艰苦。”
“人心莫高”的女儿在南师大附中上高一,前一阵在学校组织下和江宁校区的全体同学行军31公里,“人心莫高”作为父亲还未走过这样远的路程,这次他是来和女儿挑战的,并且他得意地觉得这次红色之旅可比女儿的行军有意义得多。
这一天的路程,几乎只是在下午三点的时候,雨才见停一会儿。上午瓢泼大雨,近中午时转为中雨,下午雨势稍减。
这次活动,本报还在微博上进行了全程直播。
从早上7点队伍离开镇江向句容下蜀镇出发,微博直播就开始了。当时正下着大雨,从记者发回的微博照片上可以看到,车窗上全是雨水。
8点多钟,队伍到达下蜀,列队出发。随着行程的推进,一条条微博记录着大家的足迹,新四军当年破坏过的那段铁路、湾山、亭子村、石山头、仑山湖、高仑村、高骊山,最后是终点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
参加了活动的“瞎眼狐狸”因为关节受伤,坚持到高仑村后,坐车去了纪念碑。他在微博上表示:“很遗憾没能走完全程。”网友留言安慰他,称当年的急行军估计也有人受伤的,“你已经很坚强,值得佩服,回去要注意休息。”
网友“石火山”留言支持说:“真不简单,越到后面越辛苦,想想当年新四军还要负重,无限敬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直播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网友的关注,一位来自苏州的网友“Blueskyway”很感兴趣地留言询问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在哪里,还引用了陈毅的诗歌,表示有空时要来镇江看看。
■ 触摸历史,回忆峥嵘岁月
从石山头到韦岗,要经过高仑村,1938年新四军打完韦岗战斗后回到了这里宿营。
在高仑村,在高举红旗的旗手引领下,我们寻访到高立瑞老人,他为我们回忆了当年关于新四军的片段,让我们对于韦岗战斗和新四军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
时隔久远,89岁的老人清晰的思维和洪亮的嗓门把我们带到了峥嵘岁月。从当时的抗日形势到具体的韦岗战斗,凡是老人能够记起的都给我们做了详细描述。
关于韦岗战斗,老人说,当时新四军就埋伏在赣船山附近路边的深沟里,日军车队的最后一辆车被新四军炸毁。然后他很骄傲地说,当年新四军在撤退后就住在他们村里休整,战士们被分配到各个村民家休息,他的家里就安排了一个排的战士居住。老人用手比划着,甚至激动得站了起来。
老人说,新四军一直纪律严明。战士们睡的是临时卸下的门板和搬来的板凳,临走前他们不仅把门板装好、板凳放好,家里的水缸也都挑满了水。当年,新四军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当天晚上到村里休整,第二天晚上就在他家门口的田地里集合,向西往茅山方向出发。
问到新四军当时有没有缴获什么战利品时,老人说有很多日元,不过是潮的(战斗那天恰逢大雨),就放在他们村子的晒场上晾晒。
对于能够给新四军提供帮助,老人很自豪,他说“不是我自己托老”,在部队开拔的时候,他找了人手帮他们搬钞票、运武器。
至今还记得当年新四军的威风,他说,当年新四军从句容市陈武镇经过的时候,一小队驻守当地的日本人甚至都不敢出来拦截,“出来就要被消灭”。
聆听老人回忆当年的时候,我们的队员不停为他拍照片、做记录、全程录像。对于我们来说,找到战斗的亲历者几乎不可能了,能够找到这样一位老人,听到有关当年的事情,也是个特别珍贵的经历(见图)。
下蜀镇附近的铁路边,亭子乡,高仑村,高骊山……昨天的急行军路线穿插了一个个站点,这些站点是我们精心设计并与当年韦岗战斗新四军行军路线部分吻合的。
急行军中,班排编制,旗手在前,2人一组纵队行走,每到一处点名报数,队伍整齐划一。大家的精神面貌十分高昂。
这次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建立了一个跨越73年的时空连接,我们用行动去触摸那一段光荣的历史。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下,从扬州赶来参加活动的余先生的想法代表了大家的心声:重走抗日路是一次极限的挑战,一次全新的体验,能和这么多人一起“重温胜利情”,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虽然以前对韦岗战斗的背景有所了解,但此次实地走过一遍,感受远远超越了仅看书本,纸面资料上印着的当年的大雨、夜行赶路、打伏击,每走过一处,仿佛都能在脑海中描绘出那些情景。这条路走得很有意义。
文旅网的网友们决定成立韦岗战斗研究小组,继续进行相关资料的探寻和研究,让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得到更好的传承。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