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老百姓到底想什么要什么 相关新闻

随省委书记罗志军下乡“蹲点”

2011-07-29 20:09 费菲

  《瞭望新闻周刊》,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蹲点”调研为典型事例,指出省级领导干部直接到农户家中“蹲点”释放出了多重新讯号:拒绝层层陪同,力戒扰民扰基层,无过滤听取民声,平等地交流意见,原生态表达感情,共谋保持血肉联系良方。文章说,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大背景下,“蹲点”中的新“看点”值得广泛关注。本网摘要转载以飨读者。

    今年以来,中央接连部署新时期群众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并要求各级干部努力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成立90周年之际,这一自上而下的部署和行动十分耐人寻味。在这个背景下,近期,江苏、山西、重庆、湖北等省市开始组织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其中部分省的省级主要领导干部直接“蹲点”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声,聊家常,拒绝层层陪同,力戒扰民,其释放出的新讯号,受到社会关注。

    本月15日至19日,记者随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泰州市下辖的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村民刁友生家进行“蹲点”调研。而此前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颁布决定,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到农村驻点的,提倡驻村住户,每年下基层驻点时间为5-7天。目的是“三解三促”,即了解民意民情、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据记者了解,这次省委书记、省长同时住到农户家中,目的就是要带头实施这个活动,并思考干部下基层的切实有效方式,给大家做出个样子来。而山西、重庆等地也是用领导带头的方式来推动这项工作扎实开展。

  □新华社记者 郭奔胜

    “蹲点”地点有“新点”     

    省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选择什么样的地点决定着调研的质量,同时也决定着思考的质量。

    山西省主要领导“蹲点”是选在大山深处的困难农户家,在感知和体会贫穷中思考如何加快发展、解决贫穷。而江苏省主要领导“蹲点”地点也是薄弱村。据江苏省委办公厅的一位同志说,像江苏这个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沿海发达省份,全省总体上处在了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并逐步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阶段,要不要用这样的方式下基层,下到什么样的基层,大家的认识可能不尽相同。但省里始终把握的是,小康建设中不能让平均数字代替大多数,不能让统计数字代替百姓切实感受,发达地区同样有困难群众要关心,同样有发展不足的地区要达小康。所以省委书记、省长“蹲点”调研地点都选择了农村。

    省委书记“蹲点”入住的房东家,有四间平房和两间厢房,老两口一年种地、打工的收入为1.5万元,主人很纯朴,家里也很整洁,但收入情况属于一般。

    记者注意到,在这样的农户家中住上几天,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富裕人家的阔气,没有了身份的界限,没有了刻意的客套,大家的平等和亲近自然拉近。对调研者而言,这是思考问题、了解民情、谋划决策、培育感情的“好环境”。

    “蹲点”方式有“亮点”

    省里主要领导直接住到农户家中,像农民一样起居、劳动、生活,客观上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调研者需要下决心从日常事务、决策、接待等繁重公务中抽身出来;其次,打破事先踩点、精心准备、几级陪同的惯有调研方式,这无论对基层干部还是对调研者本身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三是村民太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了,究竟是平常心对待,还是将信将疑地看热闹;四是易成舆论焦点,是领导“秀”一下呢,还是好作风回归呢。

    4夜5天,在沈高村这个随意选定、经济薄弱、民风纯朴的地方,省委书记住到农户的平房中实实在在当起了村民,双方关系如同农村清新的空气那般自然。夜幕下,在没有路灯的村道里和村民肩并肩地走上一阵子,在农家厅堂的日光灯下与正在吃晚饭的农民聊上一席话;白天里,来到田间跟农民一起干上个小半天的农活,与同年入党同年当兵的老乡一起回忆军营的生活,挨家挨户家长里短地攀谈着,与老党员、老村干部一起说说村里的难事急事、干群之间的事,与小自己20多岁的村总支书记聊聊村里的新农村规划,到镇村的社区医院、企业、学校、敬老院听听民声,察察实情,坐到农户餐桌边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农家饭……调研充实而直接。

    从已经进行的几个省的主要领导下基层“蹲点”的情况不难发现,调研方式的改变是本次干部下基层的最大亮点。一是吃住在农家,农民是什么生活状态,调研者就适应什么状态,不搞区别对待,比如农民有早睡早起的习惯,那么调研者也遵守这个作息特点,比如农民到时间点要下地干活,那么调研者也同样去地里干活,比如农民白天较忙,那么调研者就尽量不打扰,把走访农户放在晚上进行,等等,调研者始终把自己当成村民;二是彻底拒绝层层陪同,调研者带上一两个工作人员,由村党组织书记当向导,在村里或田间地头随意走走,边走边聊边思考,一切都在自然状态中,平时调研不大容易到的作坊式小企业也去看看,村头的小商店里坐坐,农民卖西瓜的摊位前聊聊,听到的都是农民语言;三是挨家挨户地走访,尽量不搞座谈会形式,走到家里聊天,双方都没有顾虑,受访的农户遇到的大事小情都会直接说出来,不需要左顾右盼,就连妯娌之间不太和气的事都聊出来了,为了不打扰村民晚上休息,走访一般在晚上9点结束。

    “蹲点”启示有“看点”

    当前,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方式很多,开会座谈、问卷调查民意、专项调查研究、邀请群众走进机关等等,通过不同渠道都能或多或少地听到群众的心声,但党从革命时期就采用的“蹲点”调查方式仍然是新时期联系群众的管用办法。江苏等省市陆续开展的“蹲点”调查结果表明,真心实意地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是防止干部脱离群众的有效手段,“蹲点”的多个“看点”值得各级干部思考。

    好传统丢不得。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90年岁月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之一,而这个好传统在新时期也遇到一些挑战。对于领导干部到身边“蹲点”调研,群众言语间还是流露出了他们的“意外”之感。不少村民说,他们的父辈偶尔有过与“县官”生活在一起的经历,而现在直接到农民家里住上几天,“解剖一只麻雀”,不要说是省级干部,就是机关的处长恐怕也不多见。但村民们很快从“意外”中变得习惯起来,从他们热乎乎的话语中不难发现,保持血肉联系的共识,实际上已融入到了群众的血脉中。对于血肉联系在局部环节、个别地方可能出现的疏远,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而群众实际上也很关心。各地“蹲点”调研带来的启示是,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到群众中去感知冷暖,是新时期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也必然深受群众的欢迎。

    捧着一颗真心来。虽然现在交通、信息沟通都很发达,但并不是必然导致人民群众愿意与干部说真话,说心里话,如果干部隔着车窗玻璃、带着“官老爷”心态面对群众,群众就难以说出掏心窝的话。当前,关键是要创造让人民群众说真话的环境。本次驻村住户调研的最大特点是彻底不搞层层陪同,这一看似不符合“常规”的做法受到了村民们的由衷称赞。领导干部下来调研,身边围绕的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群众,决定着调研的效果。不需要干部介绍,也不需要过滤民意,而是直接来到农户中,听方言,说农事,聊家常,谈笑间流露着真情,表达着真心,相互鼓励和交心。罗志军说,干部下基层,如果身子下来而心不下来,或身子下来而感情不下来,就很难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也难以收到实效。

    信任比黄金还宝贵。群众跟着党走,是因为他们信任组织的力量。越是直面社会转型期的挑战,越是面临利益多元发展的考验,党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就越显得弥足珍贵。调研攀谈中,无论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还是对发展不足的牢骚气话,无论是轻声问候带来的感动,还是执手相望传递的信心,言语间溢满的是信任,共鸣的是信任。而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任,大家相信,再大的矛盾都能化解,再难的疙瘩也能解开,再宽的鸿沟都能跨越。带着信任,血肉联系必然迎来新的增长。

    罗志军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干部的根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老百姓之想,我们的政策、决策就可能出现偏差,我们服务的目标和结果也会出现偏差。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