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的意见
中共镇江市委 镇江市人民政府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镇江实际,现就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主攻方向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次产业向互动发展、协调发展方向转型提升,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新兴产业向规模发展、前沿发展方向转型提升,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
——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品牌发展方向转型提升,提高产业层次,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向提速发展、多元发展方向转型提升,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实施六大行动
(一)新兴产业爆发增长行动
1.加速规模扩张。认真实施《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每年组织实施50个以上新兴产业重点投资项目。到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销售达到5500亿元,培育形成2-3个年销售超百亿元龙头型、基地型企业集团。
2.推进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到2015年,力争培育百亿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15个以上,其中,扬中光伏产业园、新区光伏产业园、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京口航空材料产业园、扬中智能电网创新基地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20个以上。
(二)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
1.壮大生产服务业规模。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5%,其中,物流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服务外包业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到25亿美元、15亿美元。
2.提升生活服务业层次。丰富“山水花园城市”产业内涵,重点发展高端商贸业、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到2015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超4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超3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3.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惠龙钢铁物流中心千亿级基地,以及镇江港口物流综合基地、中储粮粮油仓储物流基地等一批营业规模超百亿元的集聚区;商务商贸业重点建设大市口现代商贸集聚区、城际高铁站商圈、丹阳眼镜城等集聚区;科技信息服务业重点打造镇江科技城、征润洲信息产业园、宝华科技信息产业基地、润州凤凰智慧产业园、京口禹山创意新社区等特色基地;重点打造丹阳汽配城、新区五大市场群、扬中电器产品工业城、丹阳华东灯具城等产品交易市场;文化旅游业重点打造西津渡文化产业园、江苏科技文化产业园、金山湖风景名胜区、茅山风景名胜区、世业洲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品牌景点。到201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0%,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年交易额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3-5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个以上、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0个左右,培育形成各类服务业领军型企业20家。
(三)制造业整体升级行动
1.深入推进“千百亿工程”。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和特种金属3个千亿级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年销售力争突破3000亿元。实施工业企业“515”规模梯次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基地型、龙头型企业。到2015年,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2-3家、超100亿元企业20家、超50亿元企业50家。
2.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确保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完成1000家以上企业转型升级,主要行业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上市企业力争达到30家。
3.拓展完善重点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链培育计划,形成重型装备、工程机械、森林工业、工程电器等10条左右体系完备、衔接紧密、特色明显的产业链。
4.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建立开发区科学发展考评制度,提高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辖市区省级开发区的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建设转型升级先导区。到201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创业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鼓励三个辖市开发区通过“园中园”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整合三个辖区和镇江新区的土地、配套设施等资源,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5.铁腕淘汰落后产能。出台全市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引导部分企业有序实施产能转移。每年制定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关闭一批污染严重、安全问题突出的小企业,关闭和搬迁园区外小化工企业100家以上。
(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行动
1.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建成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博士后工作站、10个质量技术检测中心和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2.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每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专项攻关项目50项以上。
3.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主持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15年,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到6件和2件以上,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以上。
4.加强品牌质量建设。每年实施一批重点产品质量攻关项目,强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到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品牌数超过500件。
(五)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行动
1.打造“镇江信息港”。实施“云神工程”,到2015年,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打造“智慧旅游产业谷”。加速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201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2.深度推进两化融合。组织实施“111”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争创省级示范企业10家、试点企业100家和推广应用项目1000个。到2015年,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的比例超过90%。
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012年前建成“无线数字城市门户网站”。积极推进“光进铜退”和3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到201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率达到80%,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全市信息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六)经济发展低碳绿色行动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生产再生型材料;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到2015年,建设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0家、示范企业25家、省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3个,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2.加快节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焦化余热余压发电等180多个节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确保到2015年,实现节能50万吨标煤以上,创建20家在全国能耗水平领先的标杆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业企业250家以上。
3.倡导全民绿色生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产业集中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大力发展沼气,改灶节材;积极发展碳捕获、碳储存技术;倡导适宜住房、适度空调、大众交通、小排量汽车等绿色理念和生活时尚。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提升发展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以思想观念的创新转型,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加强规划引导。注重区域、园区发展等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接,增强规划执行和调整的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开展产业招商。
(三)严格政策执行。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省相关促进政策;整合设立市级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每年新增投入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
(四)加大要素保障。构建“政企通”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完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市领导挂钩联系和处级干部挂职服务制度;对符合转型要求的项目和企业,优先保障各类生产要素,积极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五)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深化与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
(六)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考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