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
中共镇江市委 镇江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
(2011年8月23日)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确保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现就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现代产业园区为载体,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效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达到22000元,年递增15%以上;农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16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超过2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林木覆盖率达25%;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提高到85%以上;城镇化率达68%。通过努力,把镇江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先进区、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区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导区。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发展优质肉奶、特种水产、高效园艺、应时鲜果、经济林业等优势主导产业,打响中国草莓之乡、河豚之乡、葡萄之乡等特色品牌。到2015年,亩均效益超10000元的面积占高效农业面积比重30%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85%。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到2015年,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特色都市农艺园5个以上,形成年产值10亿元规模的高效农业产业集群5个以上。
3.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农业品牌。到2015年,创建1个以上百亿元、一批30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培育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
(二)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
1.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培育一批具有引进、集成、推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和产业园区。
2.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市及各辖市、区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确保每个村配备一名农技员,并落实经费保障政策。
(三)加快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力
1.加强水利建设。突出长江河势控制和江港州堤达标建设、重点河道整治和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水利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到2013年,在苏南率先实现水利基本现代化。
2.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到2015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5%以上。
3.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食用菌棚、避雨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等高标准设施,建设一批走在全省前列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
4.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机具配套比和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收和植保基本机械化,高效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四)加快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体系。到2015年,农药使用量比2010年底减少20%,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kg/公顷,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
2.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技术。到2015年,“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达到90%以上,打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15年前基本建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辖市区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和重点基地(园区)检测点为依托的检测体系,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五)加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1.实施农业信息化全覆盖工程。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对农村资金、资产、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到2015年,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
2.加快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推进“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可控化。
3.提高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突出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体系的信息化改造,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治措施。
(六)加快提升拓展现代农业功能
1.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区。到2015年,休闲旅游农业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
2.整合发展农业现代物流。规划建设1个百亿级粮油仓储物流基地、1个百亿级农副产品配送交易集散中心,使镇江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到2015年,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90%。
3.积极发展农业博览经济。打造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香醋文化节、金山翠芽茶叶节、江鲜美食节以及草莓节、葡萄节、柑橘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品牌,提升镇江农业的美誉度。
(七)加快提升农村人才队伍层次
1.加快培育现代农民。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每年培训3000人以上,其中网上培训人次占比45%以上。到2015年,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50%。
2.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村级后备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到2015年,所有村党组织带头人都成为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
3.健全镇村农业服务体系。完善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机制,到2015年,普遍建设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的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镇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
(八)加快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镇江中心市区、3个辖市城区副中心、15个新市镇、100个新社区的城镇化格局,“三新”试点地区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的服务功能,享有市民的创业就业、社保、户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待遇,加强新社区管理,加快丹阳国家级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将镇江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促进新市民充分就业。强化对失地、离地农民的创业就业培训,对家庭生活困难、残疾人员和“4050”人员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农民,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提供1个公益性岗位,确保每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有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
3.加快社会保障接轨。逐步实现试点镇农民低保与城市低保并轨、养老医疗保险与城市接轨,提高离地农民的保障标准。凡是实行宅基地换房、未放弃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则上要达到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2年基本完成任务。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积极稳妥地开展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腾退,规范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大镇村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资产利用率。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和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镇江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总负责,市委农办,市农委、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国土局、科技局、水利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辖市区作为实施主体,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健全工作责任机制。
(二)加大财政投农力度。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财政支农政策,财政支农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自主增加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全市农业贷款增幅快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高效农业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比重达到60%,市定农业主要险种覆盖面占应保面的90%。
(四)强化目标考核。将农业现代化工程目标考核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组成考评组,对各辖市区和责任部门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严格奖惩措施,提高工作实效。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