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
概况
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 ‘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始重建,并把散失、残缺的书籍收集、补抄起来;辛亥革命后又几经补抄,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才恢复旧观。
布局特点
建国以后,书阁经过多次修缮,面貌一新。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题诗,背面刻颁发《四库全书》上谕。东侧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平厅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开洞壑,玲珑奇巧。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景观集萃
文澜阁在西湖孤山南麓。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 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建筑结构
文澜阁原名叫奎星阁,建于明代,地址在固原县城中山街副食门市部附近。现在虽然城墙已毁,但留一锥体土墩,高12.3米,阁座落其上。阁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木结构。列柱里外两排。上檐内部为攒尖式,角梁及顶部由雷公柱支撑。各层外檐均用双层桷飞,方形飞桷前端做刹。全部瓦顶为筒板布瓦。各角砌脊施兽,砖宝顶。各翼角翘起,有南方建筑风格。仅上檐用斗拱,除角斜外,每面正身施一三踩单翘结构。
名称来历
民国年间,地方一些文人墨士给奎星阁起了个雅名“文澜阁”。因县图书馆在其西侧,于右任为图书馆题联时,写下了“翠接文澜阁,瑞映须弥山”的佳句。1985年,固原县人民政府拨款3.5万元重修,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意义
文澜阁古建筑群位于馆区西侧,原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 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年,《四库全书》告成,当时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内廷四阁”。后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渊数,允宜广布,以光文昭”,又命续抄三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是为“江南三阁”。现江南三阁惟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存世,成为“东南瑰宝”。文澜阁仿宁波天一阁形式,为结构六开间楼房,外观二层,中实三层。顶层通作一间,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层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屋面重檐,背山轩立。阁前凿水池,中有克石耸立,名仙人峰。再前有御座房,有狮虎群假山一座,上建月台、趣亭,遥遥相对,假山中开洞壑,可穿越、可登临,玲拢奇巧。阁东南侧有碑亭,上刻清乾隆皇帝题诗及颁发《四库全书》上偷。现存建筑系光绪六年(1880)重建。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