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春走基层 晚报走基层

新春走基层:博物馆里追寻“龙”足迹

2012-01-29 18:30 来源:京江晚报 李斌

 “这里有龙,这里有龙!”

 “这里也有龙,这里也有龙!”

 ……

 春节期间的镇江博物馆热闹非凡,一群群身着新衣的市民在这里了解历史文化,寻找龙的足迹,聆听龙的故事。

 

 文/本报专刊工作室编辑 戴蓉

 

 本报时事文体工作室编辑 张蓉

 为孩子们讲故事

 记者在年初一上午11点到了博物馆,因为和预估的人流量有出入,没想到错过了第一拨“龙年说龙”讲解。于是准备跟上下面的一个场次,下午三点的。当记者下午两点半到达的时候,讲解员汤蓓告诉记者,她们已经在两点的时候加讲了一次,但三点的讲解还是按计划进行。记者了解到,刚才已经过去了一拨人流高潮。正说着话,大厅里面开始聚集起一小群的学生群体,三点没到,汤蓓已经开始佩戴起耳麦和音箱,记者快步跟了上去。大厅里听讲解的人已经越聚越多,快有几十人的规模,因为这次听讲的群体中学生占多数,汤蓓说她准备将镇江的历史也串进去讲。

 汤蓓的讲解从博物馆的浮雕墙开始,从最早的宜侯夨簋开始,到焦山的古炮台,从建造铁瓮城的孙权到担任《康熙字典》总阅官的张玉书,汤蓓的讲解在几分钟内就引领大家走进了镇江历史,加深了大家作为镇江人的自豪感。在讲解的过程中,汤蓓还注意和大家的互动,她带领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出“宜侯夨簋”,问孩子们一个个小问题,“这是什么塔?”“这是什么地方?”在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后便鼓励孩子们“你们太棒了!”

 听讲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浮雕墙讲完之后,开始进入了讲解的正题:“寻龙”。

 博物馆里的龙藏品很多,从西周时期的龙到现代的龙,从中国龙到外国人画的龙,各式各样的“龙”藏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中。讲解的时候,汤蓓不时地让孩子们自己去找“龙”。小朋友们一个个都很兴奋地在博物馆找“龙”,让其他参观的人群以为博物馆在搞寻宝活动。

 “这里有龙,这里有龙!”

 “这里也有龙,这里也有龙!”

 ……

 讲解结束的时候,大家聚集在龙展板前照了集体照。

 “红红火火过大年,西瓜甜不甜?”

 在大家异口同声说出“甜”字的时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相机记录下了小朋友们一张张甜美的笑脸。结束的时候,答对问题的小朋友还没有忘记“小礼物”,排着小长队跟在汤蓓后面领糖果。

 

 汤蓓正在仔细讲解。启元 摄

 讲解不是背故事

 其实,记者来之前就想着要不要背下解说词,自己也展示一下出把力。采访汤蓓的时候说到了这个话题,她直接否定了我们的想法。她表示,讲解不是背故事,如果光背讲解词肯定讲不好,讲解是要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文物所代表的历史表述出来,而且,讲解是要因人而异的,观众不同讲解的内容也不同,要找到观众的兴趣点,吸引他们以后继续来参观,所以对于讲解员来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不同的。

 汤蓓表示,年初一的三场讲解,分别针对了三个不同的群体,第一拨是以最早来领龙珠的属龙市民为主,第二拨是普通市民,第三拨则是以学生为主,这三场讲解中,第一、三两场是汤蓓讲解的。她说这两场有很大区别,第一场大多数是成年人,而且属龙,自然对龙有着更深的感情,希望能够对龙有个全面的了解,讲解的内容就偏深奥,而下午针对学生的那一场内容简单一点,但是互动的内容就多一点,增加了知识性和历史性,比如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侧重地增添镇江的历史,在讲龙的时候删节掉了西周时期的部分,直接从宋青龙开始,因为这个时期的龙已经具有现代龙的雏形。难怪,记者一进展厅就直接站到了西周的青铜器前,结果发现大部队奔向了“宜侯夨簋”,原来这是“因人施讲”。

 汤蓓从24岁进入博物馆,在讲解岗位上一待就是21年,在她的眼里,这些文物都是有灵气的,有生命的,而自己则是连接它们与观众的桥梁,通过它们来解读历史、传承历史。汤蓓说每天看到它们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一站在它们的面前就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作为一个老馆员,汤蓓也见证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边缘地带到现在的热闹非凡,她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让这里能够成为人们的心灵家园。

责任编辑:李斌

(原标题:京江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