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春走基层 图片链接

两对新人的第一个新年

2012-02-02 23:07 来源:京江晚报 费菲

 

 “新媳妇”第一年到婆家过年,遇上了哪些新鲜事?

  文/图 本报社会生活工作室记者 王小月

 

父母给小两口门上贴福字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意味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去年,不少新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结婚第一年,“新媳妇”要在婆家吃团圆饭。对于外地新人来说,不同地方不同习俗,“新媳妇”第一年到婆家过年,总会遇上点新鲜事。春节期间,记者跟随两对家乡分别在长江南北的新人,感受了不一样的年味。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守候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家住江山名洲小区的杨慧和戴林宇的家中也不例外,对于他们来说不同的是,这是他们两人结婚后过的第一个春节。

  1984年出生的杨慧是安徽滁州人,1982年出生的戴林宇是浙江海宁人,两人先后到镇江工作,经人介绍相识相恋,并在去年11月份举办了结婚典礼。结婚第一年的除夕夜,戴林宇要在单位值班。经过一番商讨,双方父母决定在除夕的前一天同时抵达镇江,在小两口的新房里过个热热闹闹的除夕夜。

  “结婚第一年不‘空房’,闹一闹好。”杨慧的母亲一边说着,一边给女儿女婿换上了喜庆的红色被套,杨慧的父亲忙着擦地板擦桌子,老两口满心欢喜地把家里所有门窗贴满了“福”字。虽然儿子值班不在家,但戴林宇的父母也甚是开心,他们从老家带来了年货,中午饭刚吃完,戴林宇的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进厨房,准备起年夜饭。

  “干杯!新年快乐,祝爸爸妈妈们身体健康!”杨慧大声说着,举杯敬两对父母。她说,现在大多是三口之家,婚后两家变一家,“人多了,过年才有氛围才热闹。”窗外的爆竹声伴随着家里的欢声笑语,新年的脚步更近了。

  两家变一家,过年更热闹

  杨慧自打做了海宁的媳妇,就听说海宁人有“摆年酒”的习俗,新婚夫妇结婚第一年的春节要到亲戚家拜年,一家一家地吃“年酒”。大年初二,杨慧与丈夫、公公婆婆一起赶回海宁,小两口也开始了“赶场子”式的年酒生活。

  年初二中午去大舅舅家、晚上转战二舅舅家、年初三姑姑家……根据各亲戚安排的年酒时间,杨慧和老公一家家地赶。一进大舅舅家的门,舅妈便端出了两杯褐色的开水,杨慧正感到诧异时,老公戴林宇悄悄告诉她,这是红糖水。“新媳妇”第一次上门,海宁人都要用红糖或白糖水招待,祝福新人生活甜甜蜜蜜。

  无论到哪家吃饭,菜上到一半的时候,总会有红烧蹄髈。亲戚们告诉杨慧,这也是海宁的习俗。新夫妻第一次春节去亲戚家,亲戚们都会准备红烧蹄髈,不管“新媳妇”爱不爱吃,都必须吃块蹄髈肉才行。就这样吃了好几家,虽然每次只吃一口,可杨慧还是对蹄髈产生了畏惧感。在大舅家里,酒席结束后,舅妈还递给杨慧一条用热水浸湿的新毛巾,这是让她洗脸洗手,舅妈说:“这是老风俗了,做个样子就好,不必将毛巾真的贴在脸上。”

  浙江海宁,新人赶“年酒”

  宿迁泗阳,过年吃“表鸡”

  大年初一下午,当记者赶到宿迁泗阳吴磊的家中时,他和新婚妻子马倩正从亲戚家拜年回来,手上还拿着糕。今年25岁的马倩是镇江人,也是记者的朋友,她一见到记者,便淘气地从包里拿出刚得到的压岁红包晃了晃。“这么大了,还要压岁钱啊?”记者笑道。吴磊见状赶紧解释:“这是我们这里的‘规矩’,结婚第一年拜年,新人要送长辈两条糕,长辈则返还一条,并给压岁钱,明年就没有了。”他介绍说,在宿迁泗阳,结婚第一年的大年初一,新人只能到父亲的亲戚家里拜年,俗称“不能走远门”,大年初二才可以“回娘家”。

  马倩拉着记者走到门外,指着门上的春联说,家里一共6扇门,有五扇门被贴成“鸳鸯腿”了,其实就是春联不对称。这是当地的习俗吗?吴磊哈哈大笑道,是家里人买春联的时候拿错了,贴上后才发现,可是已经贴上的春联又不能撕下来,一是怕撕坏了,二是怕破坏好运。

  过年在宿迁泗阳的餐桌上,“表鸡”(音)是必吃的一道菜。吴磊的母亲介绍说,这种菜是将面粉、肉、葱花、姜搅拌在一起,用蒸笼蒸熟,然后冷却切片。吴磊的母亲表示,用蒸笼把表鸡蒸熟,寓意日子蒸蒸日上,蒸得像糕一样,则寓意步步糕(高)升。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京江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