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刷掉的好稿
花 蕾
1998年的夏天,在气温飙到顶峰的日子,我来镇江日报社报到,成为日报的一名员工。
我被报社安排到了评论部。怎样才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记者的转变?没有条口,怎样找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写出合格的报道?怎样写出文笔老到,立论准确的评论?怎样做出合格的版面?是我在那个漫长的夏天晚上在床上“烙烧饼”时常常想的事情。
人要在经历中成长,曾经经历的事情最后造就了今天的我们。给我工作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发生在我还在适应期的那段日子。那时国家开始推广助学贷款,好让一些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不要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助学贷款是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需要申请的学生多吗?什么样的学生符合申请的条件?怎么申请?需要哪些手续?将来如何偿还?……带着许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贫困生,采访了高校的负责人,最后采访的是银行。
那天是星期五,顺利地完成了采访,心情非常轻松。回到报社,看到了BP机上的一条传呼,是约好周末来镇江探望我的妹妹给我发的:我已经到你宿舍门口,下班了赶紧回来开门。
进了办公室,当时的部门主任杨苏宜问我采访得怎么样。我说很顺利。他很高兴,说那稿件今天应该能写出来了?我迟疑了一会儿,犹犹豫豫地问:我可以周一交稿件吧?我妹妹来看我,在宿舍门口等着呢。周末我想陪陪她。杨苏宜主任叹了口气,说,那你就星期一写吧。
周末陪妹妹开开心心地玩了两天。星期一上班,迅速地写了稿件,传给了领导。然后一身轻松坐下来翻开报纸,不一会儿,我呆住了:读者来信里赫然一篇贾老师采写的稿件,反映助学货款难。
难受劲儿没有到此为止:评好稿时,我写这篇稿件因为采访细致、内容翔实被评上了好稿,杨苏宜主任却提出了异议。他讲出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参与评好稿的同事一致同意,将这篇稿件被从好稿中抽出。杨苏宜主任回部门后很严肃地讲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真是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那种尴尬,现在想起来脸上还是发烘。
后来离开了评论部,也采访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人生到世界上来就是一种修炼,多认识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事,看看别人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故事,记者的身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很多事印象深刻,很多人的面目仍在记忆里生动,但我在《镇江日报》的工作生涯里,最难忘的仍是这件事。现在通讯方便,当年的事情不可能重演,但是,什么是新闻的时效性,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记者,经历过这件事,我是体验到了骨子里。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