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纪念《镇江日报》复刊30周年征文启事 报缘

“娱记”与明星

2012-03-03 01:33 来源:镇江日报 费菲

呼延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政文部、文体部等部门工作。那个时期各种演出异常活跃,明星大腕走马灯似地来到镇江。为了第二天能赶上出报,有时候下午就得赶到体育馆,人家化妆你在一边守着。演员要上台,就只能等演出间隙见缝插针聊两句。有时演出在丹阳、扬中,还得赶去采访。

  记得有一回刘晓庆到镇江演出,那个时候她正因和观众发生冲突而成为舆论的焦点,在体育馆后台采访时,一位摄影记者问刘晓庆:听说你在外地演出时砸了观众的照相机?刘晓庆一听,就有点激动,大声反驳那位摄影记者说:那是因为她先不顾我的一再请求,近距离拍我的照片,这是对我的人身侵犯。她只是想取回自己的胶片,相机是争执中碰掉的。这件事说明记者对情况一定要了如指掌,反复核实,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先入为主。

  有一次采访围棋女国手芮乃伟,我问她自己下棋的风格是什么,她不以为然地笑着说:“我没有风格。”我当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她博采众长,融汇到自己的棋艺中,没有风格其实就是集各种风格之大全。后来我在专访中写了这么一句:“芮乃伟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谁知报道第二天出来后,芮乃伟很不满意,说:“我怎么不记得说过这句话?一个棋手怎么会没有风格?”此事给我的教训很深,对名人明星的话一定要准确领会,有时宁可多问几句,反复验证,也不能主观臆断,凭想象。

  我印象较深的一次采访,是在丹阳采访闵惠芬。当她谈到在丹阳的一段童年往事时,充满了甜蜜。可是这些报道已在各种报纸上看过。我一边听她讲述一边思考如何报道,忽然听到她谈起自己患癌症的情况。原来眼前这位乐观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五次开刀五次战胜死神的乳腺癌患者。我觉得,闵惠芬的艺术成就固然重要,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乐观向上,热爱生命,这更具有普遍意义。闵惠芬身上最闪光的地方,最能打动我的地方也正是这点。于是,我要求她细细地谈一下自己患病的经过,以及每一次与死神较量的体会。在谈到细节时闵惠芬滔滔不绝,神采飞扬。采访结束,她还和她的扬琴乐师特地充满激情地为我们演奏了一曲《赛马》,听众只有我和摄影师小完两个人。他用照相机拍下了这一珍贵瞬间。后来我在星期特刊上写了一篇《听闵惠芬拉“赛马”》,评价还可以。

  这么多年,写了上百篇的娱乐新闻和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要当一名“娱记”,就要有一颗平常心。只要读者看了得到欢乐,留下一点回味就行了。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镇江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