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刊后的首批通讯员
摘要: 1982年2月中旬,我来到位于大市口旅游饭店隔壁的教师进修学校,参加《镇江市报》临近复刊前的首次通讯报道会议,并获发聘书,成为市报首批通讯员。
作者:季镇仲
1982年2月中旬,我来到位于大市口旅游饭店隔壁的教师进修学校,参加《镇江市报》临近复刊前的首次通讯报道会议,并获发聘书,成为市报首批通讯员。印象中这批通讯员仅70人,大多数来自政府部委办及各主管局、大型企业的专职宣传部门。我作为一线生产工人,是为数不多的纯业余通讯报道爱好者。
复刊初创中的报社,受房舍及物质条件限制,一切崇尚俭朴。《通讯员聘书》只是一张稍大于名片的单面红卡纸,唯有烫金的书法体“聘书”二字显示出它的分量。这次会议的会场不租礼堂也非剧院,而是一间大教室。仪式性的活动只用了很短时间,后面的大段时间,则留给条口记者与通讯员面对面交流。务实求真的党报优良文风,于此可见一斑。
复刊初期,报社编辑部对于通联工作倍加重视。次年,报社与广电局联合,连续举办了六期“新闻采写业务讲座”,为通讯员专门开设免费的业务培训。几位副总编、资深新闻工作者亲自授课,内容从新闻概论,到“新闻报道和新闻的真实性”“怎样写新闻”“怎样写通讯特写”,实用实惠重实效。
我当时是一线生产工人,每日的劳动苦脏累,家庭担子也相当重。由于采访面窄且受上班时间限制,再加上初涉此道,所以写稿投稿虽勤奋,见报率却不高。幸好报社编辑部对通讯员业绩量的考核指标是“全年完成采写有一定质量的稿件30篇”,这条只设“采写量”的软杠子,对我等这种“纯业余级”通讯员,无疑是大大保护了投稿积极性。这项保护使我连续三年都保持着《镇江市报》通讯员的资格,享受着报社赠寄内部通讯业务刊物的待遇,直至入职广电新闻工作。
1984年3月,我经过招聘考试进入了市广电局,成为市广播电台记者。由昔日的“门外汉”变成“同道中人”,这使我与《镇江日报》的缘分更近了。在此后长达26年的镇江广电人岁月中,人生的每一段起承转合,每一点进步和成长,我始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起步原点是一名“草根”通讯员。党报是我入职新闻事业的向导,党报给了我启蒙教益和业务滋养,党报是我相伴永远的良师益友。(作者为原广电网络公司退休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