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纪念《镇江日报》复刊30周年征文启事 人物回放

赵亚夫:“6个1”见证为农心

2012-03-13 00:46 来源:镇江日报 费菲

摘要:  2006年,从本报一篇“万山红遍”的报道起,赵亚夫的名字开始走出镇江、走向全国,各级媒体轮流聚焦……

 

  

赵亚夫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 文雯 纪晨 摄

 

  3月7日早上8点半,天空已经飘起了小雨,赵亚夫还是决定赶赴戴庄。

  4月份,句容市天王有机农业产业园区即将迎来省级考核,而戴庄是园区核心区,大批果树要按照有机方法种植,不亲眼看着,赵亚夫不放心。下午,上海的一家大米销售商也将赶赴戴庄,洽谈今年的销售合同。

  2006年,从本报一篇“万山红遍”的报道起,赵亚夫的名字开始走出镇江、走向全国,各级媒体轮流聚焦,这种高密度的关注一直到2009年才有所下降,但赵亚夫的忙碌则一直没有停下。

  汶川地震后,受省委、省政府委托,他以技术顾问的名义,往返于镇江和四川,帮助灾区建起了高效农业园区,将镇江的有机稻、草莓等农业技术引入川地。有一次,他只身从成都飞回南京,刚下飞机,腿病复发,整整一个小时后,才慢慢“挪出”出站口。这份辛苦,少有人知。历经两年,园区建成,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普遍好评,为此,去年赵亚夫获得了全国劳模的荣誉称号。

  最值得欣慰的还是戴庄。从2002年算起,戴庄这个试验田已经建设了10年。去年,戴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5万元,有机水稻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3000亩,基本实现百分之百水稻种植有机化,拥有了在省内外小有名气的有机品牌,还清了近300万的贷款和旧账……这个句容最贫穷的村庄与镇江其他村庄一样,步入了小康行列。

  现在,赵亚夫与戴庄农民一起制定了基本现代化目标。“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2.3万元,实现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赵亚夫还一一列举了实现途径,“有机水稻、果树、蔬菜面积从现在的4000亩发展到6000亩,再养3万只鸡和鹅,这样来自农业本身的收入,基本能让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万元,打工收入可以实现人均一万元的增收。”

  这还只是最保守的“算法”,赵亚夫还为戴庄农民预留了一项增收项目。“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创成后,会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基础设施会大为好转,农业观光旅游就能快速上马,农民还会有额外的三产收入。”

  戴庄已经拿出了200亩岗坡地,挖土机正在翻田,赵亚夫计划在上面种上水蜜桃、柿子树、无花果、猕猴桃、蓝莓、薄壳山核桃等六大果树品种,并且全部采用市农科所最新的栽培技术。“以薄壳山核桃为例,一般要十几年才能挂果,树要长到两层楼高,现在,市农科所已经培育出矮化的新品种,7年左右就能挂果。”赵亚夫说,这200亩岗坡地就是试验田,试种成功,不仅戴庄收益,全镇江都可以推广,届时镇江的鲜果家族就大大扩容。

  除了戴庄,赵亚夫还想着其他。今年,红颊草莓受病虫害影响普遍减产。赵亚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4年前,赵亚夫从日本引来了口感更好的红颊草莓,代替老品种“明宝”,一上市就大受欢迎,售价比“明宝”翻了一番。短短几年,“红颊”就成了句容草莓的“顶梁柱”。但是红颊容易招惹虫害的缺陷一直没有攻克,加上今年雨水太多,虫害越发严重。最近,赵亚夫与句容农科所的专业人员忙着引进和培育抗虫害的草莓新品种。赵亚夫无奈地说:“预计明年能够出成果,大面积推广要等到后年了。”

  中午,上海的客人准时抵达。赵亚夫又忙着与他们探讨今年的销售合同了。

  在送记者回程的路上,为赵亚夫开车两年多的骆秋伟忽然将车停在路边,拿手机对着里程表拍了一下。“正好是6个1,留作纪念。”骆秋伟称,这辆新换的车基本上与他同时来到赵亚夫身边,2年多已经跑了11万公里,最高的一次单日记录是850公里。(记者 王鹏程)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镇江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