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2012年镇江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市直

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创建市文明单位经验

2012-12-23 01:39 费菲

绽放文明之花 铸就恒美新风

——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创建2009-2011年度市文明单位经验材料

        一、单位概况

        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于2008年新建,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占地20000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现有20个教学班,58名教职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及区学科带头人16名。自开校以来,我们以“守恒、立美、健康”为校训,以“和而不同顺天性”为校风,“教有耐心为人师”为教风,“学有恒心立长志”为学风,提出了“培育六年,健康一生”的办学理念,定位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向。短短3年的时间,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中小学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镇江市文明单位、镇江市行为规范示范校、镇江市“语言文字”示范校、镇江市“平安校园”、镇江市“绿色学校”、镇江市健康促进先进学校、镇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殊荣。

        二、特色做法

        (一)加强班子建设,扎实创建基础。

        我校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组织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学校党支部还着力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在班子内开展“四争”活动,即“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争做学科的带头人;争做守纪团结的模范;争做扎实工作的标兵”,活动开展以来,班子成员的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班子成员密切联系群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创建工作打下了扎实了的基础。

        (二)打造优美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独创性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名片。我们充分美化了学校的楼道、橱窗、围墙等空间。走进校园,“守恒、立美、健康”的校训石刻立于园林式的小径之中;校风“和而不同顺天性”、教风“教有耐心为人师”以及学风“学有恒心立长志”镌刻于教学主体大楼门前的墙壁上;名人名言橱窗与学生书画作品在每层楼道上相映成趣;而古诗词赏析又丰富了各班的教室文化。这样的一种文化布置,使校园变得更加优美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也更加浓郁了。

        (三)管理民主规范,构建和谐校园。

        1.实行制度化管理。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引导教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完善了《恒顺实验小学教师廉洁从教制度》、《恒顺实验小学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恒顺实验小学关于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实行亮点展示制和漏洞曝光制:学校领导每天巡视学校,对教师工作流程中的亮点和存在问题及时用相机抓拍下来,在每周五的教师工作反馈会上进行展示评点,对好的典型做法,引导教师们加以学习;对不好的行为举止,引导教师们自行整改。

        2.倡导人本化管理。学校人本化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征集教师意见、了解教师意愿的基础上,学校精心制订出了三年发展规划;二是实行了德育、教务为主线,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自治的“两线三基”管理模式;三是注重营造新型人际氛围,以形成和谐的交往文化。这样人本化的一个管理模式,使学校成为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教师在身心愉悦中释放出了巨大的工作潜能。

        (四)注重思想教育,树立道德风尚

        我校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创建市文明单位的着力点,向全体师生提出“先成人,后成才”的要求,学校师生了积极参与“大爱镇江”、“京口群贤”等主题活动。

        1.“大爱”撑起道德晴空。镇江被冠之“大爱之城”,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张雅琴,中国好人赵亚夫、“网络黄丝带”等一批道德先锋,和他们相比,也许我们学校师生的作法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同样以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爱心传奇,撑起了一方道德晴空。

        2.实施“四师”工程,暖阳照心房。学校在建校之初便全面启动并实施了“四师”工程。所谓“四师”,即铸师魂,立师德,强师能,正师风。“四师”教育工程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区、校级师德标兵。教师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就如一轮不落的太阳温暖着每位学生的心房。

        3.启动“三有”志愿者行动,爱心暖童心。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贫困、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为此,学校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家长的必要管束和照顾,有些孩子表现得性格孤僻、合作意识缺乏,上进心也不足。为了不使这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党支部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三有”志愿者服务行动。

        “助跑课堂”。在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和邻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志愿者们成立了以语、数、外、科技等为主的“助跑课堂”。每天下午,由各学科、各特长志愿者老师引领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家庭孩子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殿堂,使孩子们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接受艺术熏陶,为他们“起跑”助力。

        “健康成长1+3”。 “健康成长‘1+3’”。学校从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品行表现等诸方面为在校务工子女建立了专门档案,开展了“健康成长‘1+3’”活动。每名党、团员志愿者与三名学生(“贫困生”、“问题生”、“学困生”)手拉手,做到生活上给予资助,思想上给予开导,学习上给予辅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享受幸福的童年。

        “健康护学”。“健康护学”。鉴于走出校园即是车水马龙的学府路,为了全力维护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秩序,学校的党、团员志愿者以及交警、家长志愿者放弃休息时间,共同组成了“健康护学岗”。每日早晨、下午,志愿者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手挥小红旗,为学生构筑起交通安全屏障,保障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

        4.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我校按照“贴近生活、目标具体”的原则,从细节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

        有形无声教育。学校大队部每学期开学首先提出好习惯教育的总体要求,各中队利用本班的黑板报公布每月及每周好习惯训练内容,在年级开展好习惯评比活动。学校“小蜜蜂管委会”每周评选出“蜜蜂明星班级”和“蜜蜂小明星”,利用集体晨会予以表彰。

        有声无形教育。即通过好习惯的系列讲座,好习惯小品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好习惯的内容。活动中,学生不仅明白了要求,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技能。

        有形有声教育。即由全体老师在全校学生面前作出好习惯的行为示范,教师以自身行动引导学生规范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推进文化建设,彰显育人魅力。

        我校始终坚持用高尚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阵地,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努力打造文化校园,彰显育人魅力。

        1.教学管理制度化。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我校实施优质教育,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出台了五项基本制度,即教学行为精细制、教学任务日清制、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教学服务优质制和重点年级、重点学科专人负责制。这些制度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首要地位和优先地位。

        2.德育方式信息化。我校积极探究少先队档案“虚拟化”、少先队活动“网络化”工程,开辟“德育之窗”、“童心驿站”等让学生非常喜爱的专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班级网页的评比,通过多种途径,摸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少先队教育工作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索培养“E代”少年儿童的德育工作新方式。

        3.常规活动特色化。我校德育工作既重常规,面向全体,更重特色,体现个性。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

        一是细节文明在京口,你我共创文明城。在京口广场举行的“细节文明在京口,你我共创文明城”启动仪式上,我校学生绘画能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画纸上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镇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城市建设的美好祝愿。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之中。

        二是拒绝零食,健康成长。为维护校园环境的整洁,切实保障我校广大学生的饮食安全和健康成长,我们组织开展了“拒绝零食,健康成长”教育主题活动。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我是小小监督员”等形式,培养学生关爱健康、预防疾病、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传 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为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童谣,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积极开展了“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德育处联合校团支部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上网浏览优秀童谣,团员老师们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在网上写寄语。欢乐的童谣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孩子们懂得了善良、诚实、勇敢,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奋斗,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名校的标准我们还有距离,今后,我们将更积极努力,把上级的关心、家长的期望、社会的支持化为千余师生的前进动力,进一步弘扬“恒”、“美”精神,让这所新校焕发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