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中注定”的剃头匠
今年已经是刘仕海从事理发的第60个年头了,从16岁跟随父亲学理发到现在,手艺一直没丢过。
见到刘师傅是在镇江宋官营街靠近老年大学的巷口,一个阴天的午后。当时他正弯着腰全神贯注地给一个有着花白头发的老人掏耳朵。戴在额头的探照灯发出一束的光柱,白色的光线随着刘师傅锐利的眼光钻进老人的耳朵里;刘师傅稳在老人额头的左手还握着几个绒状的耳扒,右手正在以极微小的动作给老人掏耳朵;一个老旧的铁皮箱坐在老人脚边的矮凳上,剪刀、剃刀、梳子、毛巾等一些简单的理发工具静静的躺在里面。不一会儿,刘师傅便给客人掏完了耳朵,之后,又帮着捏捏肩并在背上敲打几下。客人付完钱后,刘师傅便坐在椅子上和记者聊了起来。
“掏耳朵最重要的是眼要好,手要稳。”刘师傅摆手比划着说,“不稳不行,不稳可能把客人弄疼。”
谈起缘何学习理发,刘仕海眼睛眯了起来,“算是注定的吧,我的手艺是祖传的,到我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了。我爷爷的爷爷在清朝最开始理发,那时候还是理那种有小辫子的发型。”说着,他还摸着后脑勺笔画了下。
1954年,年仅16岁的刘仕海却早已不上学了,“穷,上不起了,小学还没上完。就跟着父亲和大伯学起了理发。”由于是祖传的手艺,刘仕海学习理发在他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但起初他并不愿意学,“也不好好学,理不好就挨打,初学的时候没少挨打。”
就这样,刘仕海便不甘心的开始了理发生涯。“因为父亲和大伯去上海学过理发,手艺、样式都好,加上要求严,我学的也快,学了两三年,就让我单独干了。我也就慢慢喜欢上了理发”
最初,刘仕海和父亲一样在其所生活的村子里给人理发,“人少挣的也少”。1962年,他便独自去了淮安县城,“机会多了,手艺也见长。干了三年,碰上农场招工,就去了农场当工人。”刘师傅所说的农场是白马湖农场,位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始建于一九五九年。“进了农场,还是理发,也算国家职工了,每个月拿28块5的工资,就一直在农场干到退休。”
退休后,刘仕海便来到镇江跟随女儿生活,一晃也十几年过去了。因为放不下这门手艺,76岁的他不顾儿女的反对,在现在的位置摆了个理发摊。“不想退休,身体好的话,我想干到100岁。”刘师傅笑着说,“你说我不打牌,也不会下棋,就会理发,干了一辈子了,不舍得丢下。”他补充道,“很多都是老顾客了,最长的有十几年了,都是朋友。现在对我来讲,钱是第二位的,心情是第一位的。”
只要天气允许,刘仕海几乎每天都会出摊,从早上7点在这里待到下午5点,“身体没事儿,撑得住,早上从家跑步过来,晚上收摊再跑回去,工具就放在这儿。”
刘师傅现在和女儿一家住在宝盖路,从家到理发摊要跑十多分钟,“锻炼嘛,你看我是在给别人服务,其实我也在运动。”刘师傅说着还拍拍记者的肩。“理发这行要有耐心,不管干什么,只要两样,一是做人,二是能吃苦,什么工作都能做好。”
当说起手艺传承的事情,刘师傅怔怔的看着街上说:“儿子不愿意学,他喜欢当兵,喜欢开汽车。”过了一会儿,他仿佛在自言自语:“人在世上都得有一门手艺,理发是手艺,开汽车也是,都是讨生活的手艺。”
责任编辑:费菲
(原标题:金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