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呼唤法治护航
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既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法治化”“加强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促进水土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采访政协委员,梳理他们带来的建议,记者发现:生态,依然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两会”热点,这就是未来镇江绿色发展的契机。
“生态文明需要法治保驾护航”,政协委员杨晓勤的观点十分鲜明。
杨晓勤说,生态文明建设,过去我们是靠政府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来落实。现在镇江有立法权,在依法治市的大背景下,再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一些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下,镇江已经确立了“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如何进一步展示镇江的生态之美,保护镇江的青山绿水,需要法律的保障。哪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课题的立法,这都是突破和进步。
“加快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建设,可以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立法项目。”杨晓勤建议,“例如: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加强约束。”
由于一些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确,遇事易扯皮、推诿,增加了行政协调难度。对此,杨晓勤建议“要强化生态文明行政执法力度,形成生态文明综合执法体系,通过法律来明确部门的责任,形成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分离、执法严明、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杨晓勤说“能否通过立法授予一些部门公益诉讼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护”。
无论是法律的保驾护航,还是政策的落地生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控污,在于严控增量和减少存量,而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则是重点。在政协委员的建议中,这些重点领域的废水、废渣的综合整治路线图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加快推进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协委员李柏嘏说,“镇江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根基在哪里?在于具体的政策措施,有山有水还只是初级的生态文明,我们需要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产生GDP,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业内有一个统计数据,江苏省建筑垃圾存量为5亿吨,年新增量约为1亿吨。而每利用1吨建筑垃圾,可以生产标砖240亿块,混合料3500万吨,减少占地万余亩,节煤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新增产值85亿元。
李柏嘏建议“我市目前已有多家可回收加工建筑垃圾的环保有限公司,受制于规模和技术水平,处理能力有限,相关部门能否尽快解决相关企业的立项和用地问题,对于符合规划建设的这类企业,能否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或是资金补贴,以支持建筑垃圾的减排和回收利用”。
碳排放交易、生态补偿机制,这是采访中多位政协委员提到的话题,不少政协委员指出,“由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法律、政策来厘清和明确受益者、破坏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融入百姓生活方式,才能避免出现“局外人”的情况。
政协委员王永新说,“法律政策的出台,产业的升级转型,这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顶天,但同时还需要立地,需要接地气,让低碳理念,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要引导市民消费向低碳模式转变,可以向市民公布合理的人均二氧化碳峰值指标,引导市民主动进行碳预算管理。在产品中推行二氧化碳披露制度,积极推广新能源、低碳产品、促进节能家电、节能车、节能灯等产品与消费团体的信息沟通。通过引导,让市民在消费时自觉把生态指标变成产品性价比的考量因素”。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