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2016党代会 印象五年

“东大院”,焕发活力的城市新地标

2016-09-13 01:39 费菲

        

        修缮改造前的老市政府大院。

        建造后的老市政府大院。 马吉 摄

        市民在大院里散步。马吉 摄

        修缮改造后的老市政府大院。(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镇江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处提供)

        连“80后”也开始怀旧了,市地震局工作人员罗婷婷经常回想起在正东路老市政府上班的那几年。虽然现在南徐新城的办公室视野高阔、宽敞明亮,电梯快速直达,2011年她和同事们从老市政府的3号楼搬出时,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不舍。

        如果从1958年建成使用,到2011年起老市政府各部委办局、机关单位陆续搬往南徐新城新行政中心算起,老市政府大院“服役”超过了半个世纪。这些时光,足以积淀起一段略显厚重的历史文化况味。所以,搬空后的老市政府地块又用了5年时间,不急不缓地完成了新生。

        据负责老市政府地块修缮改造的镇江城建集团相关人员介绍,该地块总用地面积41亩,修缮后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地下0.3万平方米,院内绿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于2015年基本完成主体竣工。

        基于老市政府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该项目确定了“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先进文明、培育新兴产业、服务社会大众”的功能定位。2016年初正式更名为“东大院创业广场”,并将其打造成为集现代与传统、创业与创新、公益与市场协调统一、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地标。

        罗婷婷有时开车经过老市政府,或是到正东路附近办事,也会进去转一转,看看3号楼的现状。“米黄、淡灰相配的墙体透出古朴厚重,院内绿量并没减少,而且更精致了。整个给人的感觉是浓浓的年代感和书卷味。”她说。得知一家书店即将进驻老市政府地块,罗婷婷表示“正契合这样的氛围,以后一定多去逛逛”。

        家与老市政府一墙之隔的贺家弄居民陈振东,感慨于老市政府的“打开大门”。他说,20年前住到贺家弄时,很享受这里的交通、购物、教育等生活便利,唯一的憾事是附近没有一块公共绿地。这几年随着老市政府地块的改造,大院里的绿意和花香弥散开来,“从东入口进,沿步道绕建筑物一圈,再从西入口出来,大约为500米。每天都可以去晨跑、夜跑。”陈振东说。

        修缮改造中,老市政府地块中原有树木如水杉、雪松、广玉兰、七叶树、香樟、桂花等一棵没动,留足城市记忆和原有味道。同时为提升这里的商务氛围,增加了花池、花箱、水臼、假山等小品,植有各色花卉,让绿化不仅四季常青,而且更有看头。中心花园广场也向市民全面开放,供人们休憩休闲。

        值得一提的是,老市政府地块西北角处临街立起了我市第一面垂直绿化墙。70平方米的海棠、金森女贞、红花继木被镶嵌在镂空墙面上,呈“L”形将旁边70平方米的LED大屏包围起来,二者浑然一体。其实,这面垂直绿化墙建造之初是借用了镇江影剧院半截废弃的墙体,而后东延扩成140平方米。垂直绿化墙的管养,有自动喷淋系统每天定时旋喷,让花木吸足水分;同时,这个天然的墙面对周边建筑还起到了隔热、节能、降噪等环保功能。

        记忆还在,不忘初心。老市政府“正东路39号”的门牌号码不变,到今年底有商家进驻开街试运营,市民将见证“东大院”的新生。

        离大市口核心商圈仅一箭之遥的老市政府地块,主要定位并非“商圈”,气质上更加贴近“精致的地标性城市公共地块”。

        项目改造过程中有拆有建,但动作幅度不算大,如拆除原文化局、原粮食局、原财政局及原发改委楼建筑面积约为21940平方米;新建镇江影剧院南北侧各1幢、尚友大厦西侧1幢楼,建筑面积约14648平方米。

        为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质量,项目改造的速度被压降下来。自2013年3月开工建设,到2015年9月建筑改造、绿化配套完成,2年多时间精心改造出一个“小而美”的综合体。

        今年5月28日,东大院创业广场重点项目之一——唯沃克焕视空间正式开放,标志着镇江青年有了一个创业创新、成果展示、项目路演、技术交流的全新平台。唯沃克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孵化器,它整合了“三创”,为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平台;中小微企业在创办初期,还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产业链服务;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帮助企业做大。

        目前,东大院创业广场项目招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未来的东大院创业广场,将在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运营的进程中焕发全新的活力。

        (翟进 整理)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