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文学茶座

《芥子园画传》

——中国画启蒙教科书

2016-12-30 18:07 小君

  只要略微了解中国美术史的人,恐怕没有人没听说过《芥子园画传》这部书。

  在中国美术史上,从古至今,没有一部画谱,能够如《芥子园画传》一样,产生那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回忆幼年学习生涯时,说自己入蒙馆读书后,除“四书”“五经”外,《芥子园画传》也是老师要求认真学习的课目。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国画大师,都在学画之初,从《芥子园画传》里汲取了很多养分。

  有人说,《芥子园画传》是中国画启蒙教科书,这绝非过誉之词。

  大名鼎鼎的“芥子园”,是清初大文豪李渔在金陵营建的私宅。何谓“芥子园”?李渔在《笠翁一家言》里曾这样说:“金陵别业,地止一丘,故名芥子。”这是“芥子园”一名的由来。以“芥子园”的名义,李渔刊刻了不少颇为后世称颂的图书。这部《芥子园画传》,和“芥子园”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芥子园画传》初集刊刻于康熙十八年(1679)。在卷首,有一篇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的序。层园是李渔在杭州所筑之园,当时他正在吴山层园养病。通过这篇序言,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芥子园画传》初集刊行始末。

  李渔称自己“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深以为憾。他在层园养病之时,其婿沈因伯出示画谱一册,称系家藏之明末画家李流芳画谱,“向居金陵芥子园时,已属王子安节增辑编次久矣。迄今三易寒暑,始获竣事”。此谱原仅四十三页,经过王安节增辑,广为一百三十三页。李渔翻阅之后,大喜过望,认为有此奇书,不能公诸于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于是“急命付梓”。

  这部画谱的原作者李流芳,字长蘅,善画山水。董其昌对他的山水画,曾有这样的赞语:“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赝乃其写生,又有别趣。”沈因伯家藏画谱,极有可能是李流芳的课徒画稿。这部经王安节增辑过的画谱,后来由金陵芥子园刊行,故称《芥子园画传》,亦名《芥子园画谱》。遗憾的是,此书刊刻的第二年,李渔就病逝了。

  《芥子园画传》初集共五卷,第一卷为“画学浅说”及“设色各法”,讲述的皆是一些基本的理论。余四卷分别是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及摹仿各家画谱,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用图解方式,解析绘画技法。对于学画者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芥子园画传》一经刊行,各地争购,一时间“洛阳纸贵”。嗣后,方有二集、三集之刊刻。二集、三集几乎是同时编印的,均刊印于康熙四十年(1701)。不过三集印毕,约在次年春天。二集、三集主要由王安节和他的两个弟弟王蓍、王臬“经营临写”而成。沈因伯不惜重资,予以刊行。

  二集、三集和初集可谓一脉相承。二集计八卷,分别是兰谱、竹谱、梅谱、菊谱,每谱二卷。三集四卷,分别是花卉草虫谱、花卉翎毛谱,亦每谱二卷。二集、三集初行之时,李渔早已谢世,芥子园也已三易其主。王安节在序言中感慨万千地说:“翁既溘逝,芥子园业三易主,而是编遐迩,争购如故,即芥子园如故。信哉,书以人传,人传而地与俱传矣!”

  《芥子园画传》为世人瞩目,除了这是一部中国画的启蒙教科书外,还在于它精湛的刻印技术——采用饾版套印,将我国彩色版画印刷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沈因伯在“例言”中说,有些画作,“可以笔临于纸”,却“不可刀镌于板”;有些“可以刀镌于板者”,也未必能“渲染之轻清淡远于纸”。要想刊刻出精美的图卷,“必须镌者能以刀代笔,得其飞扬笔法;印者能以帚作染,得其轻清染法,则笔墨之秘传矣”。 为了使刊印出来的画谱能够颜色饱满,自然生动,接近原作,沈因伯颇费了不少心思。他多年潜心寻访,延请版刻名工,以保证画传的刻印质量。

  关于此书的刻印,沈因伯有一段文字,记载甚详:“间有握管所未及者,捉刀者及之;捉刀所未及者,操帚者及之。以致一幅之色,分别后先,凡数十板,有积至逾尺者;一板之工,分别轻重,凡数十次,有印至移时者。”可见此书刊印之劳神费力。正由于此,“每一图出,不但嗜好者见之击节称羡,即善画者见之,莫不啧啧许可”。

  今天我们翻阅《芥子园画传》,面对那一幅幅彩色套印的美术佳作,眼前不禁浮现起当年芥子园内,绘工绘图、刻工镌板、印工摆纸的场景来。像这样美轮美奂的精品佳作,展卷珍赏,怎不令人爱不释手,不忍释卷?

  ■文/叶泥

责任编辑:小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