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脱贫攻坚奔小康 慈善助力再前行
镇江市慈善总会自2005年4月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充满艰辛但又饱含爱心与激情的探索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全市慈善募集与救助的力度得到大幅提升,社会慈善公益组织快速发展,现代慈善网络初步形成,慈善文化广泛传播,慈善理念深入人心。镇江市慈善总会扶贫济困打造了一个个慈善品牌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多项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和施行后,镇江慈善事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沛。今年4月中旬,镇江市慈善总会三届三次理事会议的召开,为今后工作定下了明确的目标。
精准扶贫,数字见证慈善工作新业绩
2017年,全市慈善总会系统把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作为慈善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了《关于全市慈善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2017年至2020年,全市慈善总会系统交出服务民生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大单,每年募集慈善资金1.4亿元,4年募集总量5.6亿元、救助支出4亿元。其中,镇江市慈善总会每年募集慈善资金3000万元,4年募集总量1.2亿元;每年扶贫济困救助支出2125万元,4年合计8500万元。
全市各层面慈善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分解工作计划,迅速落实目标责任,让慈善工作与脱贫攻坚精准对接,把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目标任务落到具体工作中。
全市慈善总会系统2017年共募集慈善资金1.19亿元;救助支出1.02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万元,救助58.91万人次。其中,市本级募集收入3279.67万元(其中增值1347.50万元),比上年增加417.27万元;救助支出3226.45万元,比上年增加1466.63万元,救助25.16万人次。实现了募集收入、救助支出、结存资金、结存资金增值全面增长、再超历史的喜人佳绩。
2017年,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善款募集和扶贫救助支出双双超过1亿元,特别是年救助支出首次超亿元,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四年目标首战告捷。
瞄准目标,突出扶贫工作项目精细化
有序推进扶贫救助项目,救助实效全面提升。2017年市本级六大类23个救助项目全面完成,扶贫救助项目成绩显著。
慈善助医精准扶贫作用显著。救助患者23.79万人次,救助支出1932.37万元。其中青少年儿童白血病、儿童大病、成人大病、血透等专项救助成效突出。“新年第一缕慈善阳光行动”慰问癌症患者350名。中华慈善总会镇江慈善发药点,为1935人次重病患者发放援助药品,折合金额3836.32万元。
慈善助学救助标准大幅提增。市本级向贫困家庭的490名大学生、高中生和特教智障学生发放慈善助学金72.49万元。低保(孤儿)家庭大学本科新生每人一次性救助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大专新生每人一次性救助助学金6000元。援助市特教中心新建教学楼相关项目建设50万元。
慈善助残、助老、助孤系列行动,弱势群体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加——“健行行动”免费为53名贫困肢障者安装优质钛合金假肢;“复明行动”免费让334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安宁行动”对市区1440名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平稳期精神病人给予免费服药;“复聪行动”为206名14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训练;慈善助老“夕阳红行动”,为市福利中心新改造的“三无老人楼”配备空调100台;对社区低保老人集中助餐继续给予适当补助;“助孤行动”向市区分散居住的76名孤儿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1260元。
慈善助困系列行动,为特困人群雪中送炭。“温暖行动”向1460户特困居民每户发放1000至8000元的救助金;“暖流行动”向43名遭遇重病和突发事件的企业特困职工每人救助2000至5000元。认捐企业困难职工救助支出217万元,救助543人。临时性慈善应急救助机制对706名特殊困难群众及时给予76.54万元救助。援助3327名特困环卫工人参加职工互助保障机制。配合省慈善总会实施“情暖江苏”慰问活动。
“情系模范”项目救助市级以上困难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46人;继续为失独家庭夫妇办理5年期人身平安保险,当年落实赔付68人,赔付金9万元。“慈善拥军行动”给予特重伤残义务兵一次性救助3.5万元。向4户刑事被害人家庭发放慈善救助金3万元。句容市慈善总会与残联合作,实施“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建立光伏系统项目”,帮231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每年增收2000-3000元。
镇江模式,部门联合项目成效创新高
按照精准扶贫“新六助”要求,镇江市慈善总会系统为确保扶贫项目精细化、救助项目高效化,专门下发了“镇慈发〔2017〕59号文件”。镇江市慈善总会通过与各部门联动的任务文件形式,切实掌握各部门协商项目执行情况,并提供系列保障方案,部门协作搞项目,已经形成高效的慈善扶贫救助“镇江模式”。
以慈善助医为例,明确市和辖区民政局、人社局、财政局、卫计委(合管办)、市医保结算中心,慈善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市和辖区慈善救助医院、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为合作单位。严格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确保“慈善助医办法”稳定实施。2018年全面实施慈善助医项目同时,新增实施一项特色健康扶贫项目——“慈善关爱贫困家庭育龄妇女优生优育项目”,把好人口出生关,把“因残致贫”消除在萌芽状态。
积极与教育部门、妇联、特教、驻镇高校等联系开展“慈善教育扶贫”:各辖市、区实施慈善助学项目“圆梦行动”项目,对各类学生分别给予1000-8000元不同金额的救助。倡导“结对助学”活动。
与辖市(区)慈善总会、残联开展“慈善助残扶贫”:慈善助残系列项目资金调整近410万元,帮助受助对象安装假肢、免费复明手术、提供抢救性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实施“安宁行动”。再援助“慈善助残就业培训基地”硬件设施。
与辖区总工会开展“慈善托底扶贫”:全面实施慈善助困、慈善助老、慈善助孤、临时应急救助、微慈善等项目,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主动对接政府“托底保障”政策举措。
与镇江市文明办、总工会、民政局、双拥办、检察院、驻镇部队等开展“慈善助困扶贫”。“情系模范”项目关爱困难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慈善拥军”项目计划救助义务兵特困家庭20户左右。“刑事被害人公益救助”项目,计划救助贫困对象30人左右。对突发自然灾害地区或受灾群众等情况给予应急性救助。投入168万元继续联合慈善志愿者团队和其他公益慈善组织爱心微慈善项目。
与市和辖区民政局开展“慈善救灾扶贫”: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照当地党委政府抗灾救灾的统一部署,开展抗灾救灾募捐,及时组织救灾行动。
与市有关部门和各辖市、区慈善总会合作开展“慈善造血扶贫”:着力扶助困难群体发展自立自强的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项目,配合省慈善总会做好句容市白兔镇行香村慈善扶贫基地“造血型”示范项目。
现代慈善,公益合作各界互动再探索
近年来,镇江市各级慈善与部门、义工团队的慈善扶贫项目得到不断地整合和深化。
市慈善总会与宣传部、民政局、报业传媒集团、社会儿女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关爱老人活动,掀起全城大爱热潮。
作为老年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爱心门铃、尊老慰问、保险服务、银发餐厅、医疗助老等,镇江民政局与慈善总会许多工作项目都深受老人的欢迎。
每年开展“新春大拜年”、“母亲节看新景”、“重阳节孝老人”、“老人祝寿”、“夏天送清凉、冬日送温暖”等活动。
不久前,通过网络推荐、评选等环节,江苏省首届“最美社工”评选揭晓,镇江市市民吴秋华、阮庆红、胡玉留和钱宁4人被评为“江苏省最美社工”,她们的事迹通过新闻短片、网络宣传传播。此次获评的4名“最美社工”长期扎根在扶贫救助一线,热心社会工作,表现突出,很好地展示了我市社工队伍的良好形象。
连续五年的“慈善光明行”活动,是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明办、镇江市卫生局、镇江市慈善总会、镇江市残疾人联合会、镇江文广集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镇江市志愿者协会联合组织的助残扶贫行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白内障患者筛查及手术治疗,让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慈善义工团队的各类公益项目,在镇江市各级慈善与部门的合作推动下,成效明显。浓厚了全社会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扶贫的氛围,展示了名城镇江大爱之城的时代风采。
对未来镇江市慈善扶贫工作的走向,镇江市政协主席、镇江市慈善总会会长李国忠指出,当前慈善事业正朝着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民间化的方向转型。必须加强对《慈善法》的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慈善理念、专业知识,增强善款募集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组织宣传能力和规范管理能力,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界都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或参与慈善事业,尤其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基层慈善组织工作网络的基本形成,达到人皆慈善、全民慈善。目前镇江率先在全省实现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全覆盖,工作富于创新、务实推进、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已成为镇江市发展慈善事业、助力精准扶贫的突出亮点。(朱秋所 尹萍)
责任编辑:吴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