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优秀干部

在承担中圆“高新梦” 在实干中谱奋进歌——记镇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敬东

2018-08-29 11:09

本报记者 姜萍 本报通讯员 朱大智

“肖主任是我见过的官员中具有学者风范,但作风又极其雷厉风行的一位。我们遇到问题就找他,他能帮助我们梳理出症结所在,并快速协调解决。”在近半年的接触后,中集镇江专用车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于喜河回忆起在项目筹备过程中,无数次现场办公、快速协调的场景,对镇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敬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肖敬东的个人经历并不复杂,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8年都在市科技局工作。在科技局多个主要部门的兢兢业业、务实工作,换来的是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先进个人、市个人三等功等荣誉,更让他对全市科技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有了一本清楚的账,还在他心中植下了一个“高新梦”。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镇江就着手启动国家高新区的争创工作,但直至2014年,我们才借由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东风,成功获批镇江国家高新区。”采访中,肖敬东告诉记者,多年从事科技工作,参与了国家高新区申报创建过程的他,深知创建成功的成果来之不易。2016年4月,他从市科技局副局长的岗位调任至镇江高新区管委会,对他而言,“圆梦”的机会来了。

镇江高新区“城市发展新空间、特色产业承载地、创新驱动主引擎”的发展定位,让肖敬东深感肩头责任重大。来到高新区,他最常思考的就是高新区应该如何发展,“我应该做些什么”。在他看来,起点高低、格局大小,决定着发展质量优劣、速度快慢、责任强弱、担当轻重。就镇江高新区而言,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潜力大、可塑性强,唯有坚持高点定位,低点起步,才能找准发力点。他和高新区领导班子一起,首先摸清高新区的家底有多少、潜力有多大,优势是什么、短板在哪里,同时放宽视野,主动顺应当前技术变革和资源要素流动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全新格局中来寻找支点、集聚资源,汇集更多支撑产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在高新区同事看来,肖敬东是一个注重思考的领导。高新区,关键要“高”“新”,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何将高新根植于高新区这一方沃土,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要大力招引已经成型的高新产业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创新资源、科技人才,孵化自己的科技型企业。”肖敬东用“移植+培育”这样形象的比喻,构建着镇江高新区高新产业绿树成荫的梦想。他梳理出镇江高新区原有的产业特色和目前国内极具发展前景的高新产业趋势,帮助明晰高新区招商引资的方向。

同时,牵头推动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创新发展研究院、创业黑马、黑龙江科学院镇江智能制造研究院、中澳(镇江)人工智能研究院、省产业研究院新材料科技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并牵头举办“镇江高新区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省第四届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赛、省产学研船舶与海工产业专场对接会等多场大型“双创”活动,在马不停蹄中,浓厚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

工作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对高新区而言更需要的是实干精神。在高新区在建项目负责人看来,肖敬东是一个作风雷厉的领导。今年年初,高新区成立项目办后,兼任项目办主任的他,把项目看成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办公室里悬挂着产业项目月度推进表,手机里存着重大项目现场更新的照片。

“有难题找肖主任”几乎成了高新区在建项目负责人心照不宣的想法。肖敬东一次次带领项目办的同志,深入项目现场,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调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要快,要准”是他工作作风的体现。中集后市场项目9月份试生产;中船动力集成产业化项目主体封顶,中能建、美佳电梯项目主体竣工,江科大海装院3D打印中心竣工运营……一次次现场协调,让他对项目进度如数家珍。

牵头创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47家企业申请专利资助541件,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300件;牵头组织辖区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项目扶持资金、奖补资金,全年获批44项、总计6000多万元资金支持;牵头成立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镇江分中心,并依托中心举办5场科技金融路演活动……在积极推进项目的同时,肖敬东还利用多年从事科技工作的经验,强化服务担当,在专利申报、科技金融、争取资金支持方面发力。

“圆梦”的同时,带来的更是挑战。采访中,肖敬东坦承,现在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采访中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更是很好的佐证。“我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学习如何在基层工作,学习如何统筹兼顾。”这个2017年度“一创六争”“勇于担当好助手”谦逊地告诉记者,高新区的高新蓝图正徐徐展开,他的逐梦之旅也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