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三高一争”新局面
“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镇江很有前途”的关键时期,也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深刻变化的特殊时期。宏观形势严峻复杂,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百年不遇之大乱局,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给我国发展增添了更大变数、带来了更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镇江很有前途”的殷殷嘱托,既是对镇江禀赋条件、发展趋势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镇江实现“强富美高”、开创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面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市上下必须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城市荣光。
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求我们紧扣“六个高质量”,系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活力。把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地标产业加速崛起、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建设高质量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 找准城市定位。
在不同历史时期,镇江提出过一系列城市定位。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紧扣“三高一争”,对城市定位进行提炼升华。经过反复研讨、充分论证,大家普遍认为,把“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镇江城市定位和发展愿景,是比较合适的。总的来看,“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既充分体现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的镇江“一中心、两名城、四基地”发展定位,也全面把握时代要求,作了新的概括提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 明确战略路径。
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产业强市战略。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对镇江来说,重中之重就是抓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驱动战略。未来的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深刻把握创新的全面性,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真正把创新融入一切工作之中。
三是融合发展战略。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实现追赶超越的一条关键新路。要全方位推动区域融合、产业跨界融合、产城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军民融合、校地融合等各领域融合发展,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机遇。
3. 优化发展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着眼市域一体化,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发展布局。
“一体两翼”是按主体功能划分的三大协同发展区。
一是中部城市协同发展区。坚定不移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区域范围上,推动现有中心城区“双向拓展”,“向西”沿G312串联镇江高新区、韦岗、高资、下蜀、宝华片区,让镇江主城直接对接南京主城。“向南”把镇江老城区、南徐新城、官塘片区、丹徒新城连为一体,通过G312、S86南延与丹阳主城紧密相连,实质性推动镇丹一体化。
二是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主要是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以及京口东部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马力更足的“强引擎”。这个区域的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半壁江山”,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快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优化结构,打造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三是西翼创新协同发展区。包括句容中南部、丹徒南部区域。这个区域紧靠南京,创新资源密集、自身空间承载能力较大、生态禀赋良好,要整合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创新+产业”模式,在产业链创新链上与南京形成有效互补,打造镇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三带”是打造沿东西走向的三条发展带,有效串联起“一体两翼”,构成大市域发展的经纬线,实现市域层面的更好整合。“北线”打造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带。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全面推进沿江增植补绿,建立多层次湿地保护系统,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绿廊”。优化开发利用岸线结构和布局,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具有滨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片区”是围绕“一体、两翼、三带”功能定位,依据现有发展基础,打造若干重点发展载体。要加快打造官塘片区、高校园区、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丹阳生命健康产业区、句容空港产业区、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区,提升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等载体发展水平,积极稳妥推动“小、散、低”产业园区整合,更好支撑起战略落地。
4. 抢抓最现实机遇。
紧抓宁镇扬“小三角”,全面对接长三角“大三角”,在大格局中求得大发展。
一是坚持全域参与。按照全市域整体参与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区域重点对接方向,绘好“一张蓝图”,引领“一体发展”。句容等毗邻区域,要在空间规划上率先突破、全面融入,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等维度上加快布局,争当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军”。
二是坚持项目推进。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交通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每年度务实推进一批合作项目,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
三是坚持基础先行。加快推进G312快速化改造、仪禄高速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宁镇城际、宁句城际轨道交通南延、镇扬过江通道等项目,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围绕产业园区共建,建立完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推动市场化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政策协商机制,提高产业发展、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等政策的协同性。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