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寻根江南文脉,发现最美地名

——“镇江地名之最”网络票选活动评选结果

2020-12-08 14:24

镇江最美地名:

1.梦溪园:相传沈括十分喜爱梦中的胜景,想有朝一日能居住在与梦境相同的地方。元祐元年(1086年),沈括经过润州时看到自己所买的园圃,与多年前梦中所游之地一模一样,无比感叹,称之“梦溪园”。沈括晚年在梦溪园写就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2.万古一人巷:西至解放路,东至第一楼街。明代此处建有关帝庙,庙前有“万古一人”木牌坊,为明代张文光书。巷以“万古一人”得名。

3.九如巷:北至大西路,南至宝塔路横街。该巷形成于清代,以诗经《小雅·天保》,取名九如巷。

4.千秋桥街:西至解放路,东至第一楼街。因街东端原有千秋桥,街因桥得名。

5.芙蓉楼:1992年,在金山风景区天下第一泉塔影湖畔新建一座仿古建筑,借名称之“芙蓉楼”。

6.天下第一江山:刘备到东吴招亲时,孙权陪他观江景,刘备看到大江如龙,江天壮丽,叹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为北固山的壮丽景色所折服,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四个大字。北固山这个天下第一遂成定论。“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留名至今。

7.听鹂山房:坐落在增华阁东北山腰里。过去这里古树参天,花鸟众多,以黄鹂为最,终日鸟声不绝。是《千家诗》、《幼学注解》等书中记载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由来。后人为纪念戴颙,建造了听鹂山房。

8.五十三坡:南至大西路,北至长江路。早年建有通向云台山的坡道,有台阶五十三级,故名。

9.城市山林:镇江旅游景点以其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被誉为“城市山林”。

10.增华阁:增华阁与读书台,是昭明太子编辑文选和读书的地方。读书台右边为增华阁,原为二层楼房,现改建为平房五间。阁内正中墙上有“增华选文图”。

最具文化底蕴地名:

1.西津渡:唐代原名蒜山渡,是古代连接我国东部地区南北陆路交通干道和江上要津,尤为难得的是这千余年的渡口连同历代官署的遗迹几乎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堪称中国古渡的一本“百科全书”,是镇江历史文化遗产中重量级瑰宝之一。

2.银山门:位于大西路西端。云台山又名银山。明万历年间山上建有银山寺,山的东坡下建有山门,名银山门。

3.金山:始称浮玉,又名氐父山,亦称伏牛山、泽心山。金山现为国家5A级风景区,拥有台、塔、洞、泉、宫、阁、墓等众多文化遗存,享誉海内外。

4.北固山:位于镇江城区北侧长江南岸,因三国孙权、唐代李德裕、宋代米芾三位历史人物的遗迹而大放异彩。

5.招隐寺:以南朝宋隐士戴颙所居得名,即戴颙隐居之地。自宋迄明,几经兴废。”清咸丰中寺毁于战火,“同治初,僧慧传结茅故址,以待兴复旧观”。

6.铁瓮城:铁瓮城位于北固山前峰,由中峰与前峰相接处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开,并分别向西南、东南方向延伸大约300—400米,与月华山向东延伸的土岗相连接,形成一个平面大致呈椭圆形、高出周围地面约20—30米的天然封闭的单元,如从城外观之,形似一个巨大的瓮。

7.昭关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

8.青云门:现今位置在中山东路东段北侧,南至中山东路,北至烈士陵园。地势呈坡形,原名青云大街,后称青云门。巷北原是镇江府治,府署内设有考场,考生穿过拱门入场,以示“青云直上”之意。

9.天下第一泉:在金山景区内。当年江水西来,至金山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和北泠。第一泉位于中间水曲之下,故名“中泠”。唐代张又新《水记》和刘伯刍《水品》都称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遂筑池种荷植柳,并亲题“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

10.竹林寺:又名夹山禅院,在城南六里,位于夹山北坡。“寺建自东晋法安大师,颓废年久”。唐宋时期,亦是名刹之一。至“明崇祯中,僧林皋构草庐,独居二年,创成名蓝,名以‘竹林’。”至清代,康熙皇帝在己卯(1699年)南巡时,曾“御书寺额,御制《竹林寺诗》,勒石寺中”。雍正癸丑(1733年),重建竹林寺。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僧旭雯重修。抗日战争中,寺又遭到破坏。现已逐步修缮,辟为景区。

最让人遗憾的消亡地名:

1.勤俭街:西通和平路,东西走向。原名大悲庵街,曾称大悲路。据清《丹徒县志》记载:大悲庵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街以庵得名。1966年改名勤俭街。

2.西门大街(武宁街):大西路从东到西,原分称堰头街、小门口、老西门桥、西门大街(武宁街)、银山门。1936年拓宽马路后,统称大西路。西门大街,明代称武宁街,位于西门桥以西,因明中山武宁王徐达别墅建于此街,故名。

3.渌水桥:又写作绿水桥,亦称高桥。位于润州穿城运河上,是唐代润州城内重要的桥梁之一。此桥在民国年间修筑马路时被拆除、填埋,其位置即在今四牌楼北侧解放路地下。

4.拖板桥(浮桥):原址位于托板桥巷东段(今双井路北段东侧),桥为木结构,桥面浮搭,平日收起,有公务需要时再放开通行,故名“拖板桥”。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重建,改为石桥;明代正统中侍郎周忱重建,又名镇西桥;清康熙初高拱斗重修;民国时期桥废,湮没于地下。

5.博爱路:健康路原分称博爱路、仁章路,1965年拓宽马路后,统称健康路。博爱路,意为孙中山的博爱之说。

6.清风街(东门大街):正东路原分四段,从东城门至范公桥口称清风街(亦称东门大街),范公桥至南门大街称屏风街,南门大街至贺家弄称东观巷,贺家弄以西称武庙、小教场。1931年拓宽成马路,统称正东路。

7.清风桥(范公桥):北宋时期范仲淹于景祐年间在中营街南边的古运河上建造过一座桥,古时称为“清风桥”,后人尊称为“范公桥”。

8.粮米仓巷:南至拖板桥,北转西至小盛家巷,东西走向。原称粮米仓后街,1957年改称粮米仓巷。因清代该地设有粮米仓库,故名。

9.春江里:南至打索街。清末有广东人王铁章临江建房,以南朝陈后主艳曲“春江花月夜”取名春江里。

10.青苔寺:镇江城区古有“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青苔寺就是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代,寺侧有绿水桥,俗称高桥,也是历史悠久的名桥,名寺名桥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