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把守一方水域的唐代高僧:宋代陶塑井神

2020-12-10 14:32

d12624c6-6e60-472b-a977-2bcbc97e4e97

水井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逐水而居的人类从此不再局限于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最早的水井公认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距今约5700年。

井神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灵之一。相比龙王爷、河神等民间喜爱的神灵,井神管辖的水域范围或许是最小的,但它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江河湖海诸神。据《白虎通·五祀》记载,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祭祀门、户、井、灶、土等五种“家神”的习俗。

井神一般没有塑像、庙宇。新打的井,要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往往就在井台上举行一个简洁的仪式。祭井神的习俗各地相差不多,但是各地所拜祭的井神却有所不同。民间故事《柳毅传书》中的柳毅是洞庭湖当地广为传颂的井神,元人无名氏所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 卷二《井神现身》中所云井神为一女子,吴地则称井神为“井泉童子”。

镇江博物馆藏收藏了一对泥塑井神像,出土于镇江市大市口一座宋代古井中,当时分置于井壁下部两个相对的砖砌壁龛内,肩负监井司泉之责。井神分别高19.5厘米和20.5厘米,均作眉眼弯曲,笑容满面状;宽袖,长袍,右衽,腰束带;端坐于涌泉状的座上。一井神为披发,一臂抬起,一臂下垂,手伏膝部,右足平伸,左足弯曲于右足内。一井神的头顶束发成双角,余发下披,双臂抬起(手缺),足蹬靴。

有专家认为,这对宋代泥塑井神的形象,与“寒山”“拾得”人物造型接近。寒山、拾得是唐代高僧,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与天台国清寺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

寒山、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民间喜爱的俗神“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多表现为两名嬉戏男童形象,一人捧圆盒,一人持荷花。据专家考证,寒山、拾得最早的绘画形象约出现在唐末五代,宋元时期在文人画作中亦有反映。通过比较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代画僧因陀罗绘制《寒山拾得图》可以看出,人物形象为一人披发,一人双髻,相貌与泥塑井神颇近似。深圳望野博物馆收藏有金代并肩人物红绿彩瓷塑,其中一件的发式、诙谐相貌也与泥塑井神近似,区别在于宋泥塑井神沿袭汉族传统的右衽衣饰,而金代的红绿彩瓷塑人物为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左衽服饰。

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多见。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等。汉代泥塑已成为艺术品,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等。唐宋时期,泥塑艺术达到顶峰,有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的手工艺人。元代之后,泥塑艺术品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珍藏把玩。

从这对井神像制作手法看,与镇江市五条街小学一处宋、元时期泥塑手工作坊遗址出土的泥童戏塑像近似,似为此作坊同时期的作品。宋代镇江泥塑艺术品的制作,颇具规模,反映了民间工艺的发展,已然成为彼时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彦如 张剑)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