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新闻 金融百科

保险科普:网络短视频营销,谨防销售误导!

2021-03-15 10:4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保险需求的持续释放,保险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非法商业保险活动也顺势抬头,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保险营销乱象丛生。太平人寿带大家了解一下短视频保险自媒体有哪些套路,如何避免被误导。

短视频兴起 保险营销套路多

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涌现出大量的保险自媒体,无论是讲解保险知识,还是推荐保险产品组合,其内容良莠不齐,观点偏颇。他们多以“蛊惑性”的标题博取眼球,例如 “XX险怎么买最便宜”“明明XXX,保险为什么不赔”等。这些内容表面看似专业,实则暗藏陷阱,也不乏存在贬低同业,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本身并不具备保险销售的资质。

去年年初,杭州某科技公司因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被处罚款合计195.3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7.67万元,并罚没97.67万元),其主要违法违规案由是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擅自设立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或者未取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从事保险代理业务、保险经纪业务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短视频销售误导主要类别

饥饿营销类: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

夸大收益类: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曲解条款类: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如何避免销售误导

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信息

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

虚假信息请勿轻信及传播

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若遇前文所述的类似情况,请勿轻信,更不要转发;如有疑问,可向相关保险机构咨询或向监管部门反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往往采取多重包装的手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若不出险理赔,很难发现其本质。我们在购买保险时,应当挑选一个服务优质、值得信赖的保险公司,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经济实力进行投保。同时也要谨慎对待他人的建议,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来源:太平人寿

责任编辑:包建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