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扬中“江洲五凤”轶事(下)

2021-03-16 16:38 来源:京江晚报

文/吴永荣

有关“江洲五凤”说法不一,又因年代久远,时光变迁,受访者往往各执一词。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笔者从大量史料和今人提供的信息中认真核对,以实事求是原则整理出“五凤”轶闻旧事,今择其主要部分逐一介绍如下。

耿益斋,又名耿光,(1886-1974),原住本县西新桥(兴隆码头街一带),因江水冲击,所住房屋坍塌于长江之中,后搬至原三茅乡友好村(现友好桥前约一百米处)。耿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上知天文地理,下通风土人情,其书法令人称道。那时,民间缺医少药,常有患者不得而治,已是中年的耿益斋遂研读医术,查《本草纲目》、阅《千金要方》等医药巨著,将常用药物功效、用法等逐一记录,现尚存十余本。经过长期努力,耿公无师自通,尤其对疑难杂症、妇科、儿科具独特医技,且无偿服务于民众,受赞颇多。耿益斋十分重视对孙辈的教育,他常常向孙辈讲述历史上刻苦学习的典故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勉励孙辈奋发攻读;耿公喜书法,为传技艺,他还教育孙辈如何选帖临帖,连执笔的方法也讲得很到位,“爷爷有时会站在背后看我们写字,冷不丁地拔笔杆,如果被拔出了,爷爷会说,这字写得没有气力”。

陆广谟,字进之,(1888-1968),本县原三茅乡民主村陆家桥人,是扬中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宿儒,六岁读诗经,七岁读书经,八岁读四书,读三遍即能背诵百行书。八岁时广谟公生过一场大病,七天七夜高烧不退,病后智力大减,但却以十倍于人的勤奋,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记和纲鉴,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扬中当时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他还善写文章,尤以散文为爱。此外,陆公喜欢诗词,据其孙辈回忆,陆广谟所吟诗词,偶尔为古人精品,多数为自己所创作。“陆广谟到底作了多少诗,现已无法考证,只是他每次吟成一首,便叫其三孙陆丕承记在一本专门的本子上,记了一本又一本。后来丕承到南京上大学,便由其长孙、二孙负责记录。另据其后辈记载,陆广谟十八岁就开始当教师,到他那一代,已经有七代人从教,陆从教四十多年,直至双目失明,离职还家方止。而广谟公之子陆济舟承父业继续从教,其子伯承、孙劲松亦为教师,如此算来,陆家已有十代人为师,冠“书香门第、教师世家”当之无愧。

秦茂兰,(1892-1954),字国香,名馥,原长旺乡南泡子埭(今头墩子村)人。家庭富裕,兄弟四人:兰、芬、芳、芝,秦茂兰居长。他少年时即刻苦读书,受到师友的称赞,后成塾师。一开始授教蒙童《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对一些年岁较大的学生则教授《诗》《书》《易》《礼》《春秋》等以及文言文和诗词等。1943年起,秦茂兰在八桥镇北施锦秀家中设馆,其中有寄宿的学生十余人,秦便很少回家。

秦茂兰对旧体诗可谓是拿手好戏。1942年秦公作《五十自寿》七律四首,散发给文教界同仁,征求和诗。今录其部分诗句:“自吟自寿十年前,瞬息之间又十年。旧作翻来疑待改,新诗和到乐无边。还须学易宗尼圣,敢道知非如蘧贤……”“兰有一枝花欲老,风传十里味犹香……”秦茂兰除文才超群,其画作亦非一般。教书之余,临古风遗墨,掌握了水墨山水画作技巧,更喜欢以兰竹牡丹为主的写意画,至今尚有百年之上的画作被民间所收藏。秦茂兰对书法亦研学甚多,喜“二王”、米芾,其书作力透纸背,刚毅遒劲。秦茂兰不仅学问称绝,其人品亦佳。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颇高,曾被聘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

杨爱人,(1893-1937),族谱记载其先祖为隋炀帝杨广之后,二百多年前由丹阳宗祠第十三世嘉明迁至太平洲三茅庵纱帽圩(现三茅街道英雄路)。爱人公字子敬,名宏晋,又名宏礼,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少年时,受长兄宏道资助,外出求学,学成后,边教书边进修,常常读书至深更半夜,有时至鸡鸣方休。因而诗书满腹,为文洋洋洒洒,并成制联高手,很多妙语警句被社会广为传诵。杨参与当地文会,常常列一、二名,教师在评卷时曾批注“无浮光掠影之谈,非到炉火纯青之候不能臻此”。他厚德重文,其文章论述、自制联语及书法,汇集成四大本,只惜散失殆尽。值得庆幸的是,1947年丹阳续修《杨氏宗谱》,其中收录了杨爱人的四篇文章,可谓佳作,分别为:《教然后知困》,其文有录:“士君子读书稽古,不仅得道于一已,要贵传道于天下,不仅以道淑诸身,尤当以道淑诸世。”《大德不官不道不器》,阐释一个人如果担任一定的官职,必须与他的才华和道德相配,即使才华和道德都很好,也不一定去追求官职,普通平民亦须有德有器,每个人都应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焕乎其有文章》,上文出自《论语·秦伯第八》第十九章。《樊迟请学稼》,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内的重要人物,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由上录四篇文章,可见其当时学识之广。

姚卓,又名德文,字汝谟,(?一1972),原本县石城村人。早年在三邑镇(老郎街)东一施姓人家中开设账馆(记账),其时秦茂兰则在当地从教,二人常有往来,常谈论有关文学之类的话题,并同时参加“存粹文社”会文,姚卓常名列在前,他的文章大多讲述如何治家教育子女等内容。有一次会文,姚卓所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文曾获一等奖。随着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姚卓赴省考试被录取,被任命为扬中县立油坊桥初小校长,后调任“在我洲”初小校长并兼任扬中县教育会干事等职。其后,姚卓又兼任扬中善邻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教导认真,成绩卓著,本年暑期毕业生投考外县师范学校,经录取者若干人”,姚“非俗儒而名儒也”,“深于学问长于经济,能文章而蓄道德者乎”,他在62岁时,还到无锡师范区暑期讲习会听讲,“其好学之诚至老弥笃谓非所谓,虚怀若谷不自满假者”。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