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浅说

2021-04-19 15:13 来源:镇江日报

3ccb6a88-eaed-442b-9641-8f2c0b21cc18

□ 乔长富

在镇江市区和郊区的历史名山中,位于市郊西南方的五州山山名的含义可谓歧解最多。之所如此说,是因为五州山有五座山头,《嘉定镇江志》(下称“嘉定志”)等方志称之为“五州山”。但有些历史地图标作“五洲山”,则其含义当与“五州山”不同。这里仅据“嘉定志”所说作“五州山”。而对五州山的得名,《光绪丹徒县志》(下称“光绪志”)卷二“山”部就举了以下三种说法:

“五州山,在城西二十五里(《旧志》作‘三十里’)。《文选》颜延之《侍游曲阿后湖》诗‘望幸倾五州’注:‘九州之地,宋得其五。’或谓山名以此。或云:曾布诗‘海门西北起崇丘,绝顶参差见五州’,蔡肇诗‘西升崇丘望,培塿见五州’,谓登山望见五州也。旧志云:‘晋宋之间,淮北遗黎侨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名。”这三种说法,如果再加上人们或称五州山为“五洲山”,当另有新说(只是限于识见,对于“五洲山”说得具体说法笔者并不了解),加起来至少有四种说法。不过,由于本文讨论的是五州山的历史文化,只讨论它的历史名称,而且“五洲山”说显然是后起之说。所以,对“五洲山”这一名称本文不拟多说,只就“光绪志”所举“五州山”的说法,说点个人浅见。

推原“光绪志”关于“五州山”的一些说法,当是取材于“嘉定志”卷六“山”之“五州山”所说而有所变化。“嘉定志”说;“五州山在城西二十里。山名不知何始。前辈多以为登山之绝顶,望见五州。故曾文肃布诗云:‘天际林峦压寿丘,夹江旁瞰两三州。’又云:‘海门西北起崇丘,绝顶参差见五州。’皆谓五州在目中。然尝登崇丘而望,唯真、扬、升、润四州尚可溯目,又不特此山为然。独《文选》载颜延年《车驾幸京口》诗云:‘虞风载帝狩,夏谚颂王游。春方动乘驾,望幸倾五州。’注云:‘九州之地,宋得其五。五州之人倾心望帝幸焉。’按:晋宋间准北遗黎侨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得名耳。一名二义,当两存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到,对于五州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前辈多以为登山之绝顶,望见五州”,所以称五州山。二是“嘉定志”的撰者因为只见“真、扬、升、润四州”,所以提出了“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得名耳”的说法。“光绪志”显然是根据“嘉定志”的记载而有所变化,把“嘉定志”所“疑”,又分为“九州之地,宋得其五,或谓山名以此”,及晋宋间“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名”,从而把“嘉定志”的推测又变化为两种说法, 因而缺乏事实依据。所以,我们今天探讨五州山的得名,只能依据“嘉定志”所说,而不应依据“光绪志”所说。

那么,“嘉定志”所提出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靠谱”呢?个人以为,当以“嘉定志”所引“前辈多以为登山之绝顶,望见五州”说比较可信,而所谓“九州之民,宋得其五”及“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说不过是“嘉定志”撰者所“疑”,并无实据,难以成立。至于该志撰者所说只见“真(今仪征)、扬(今扬州)、升(今南京)、润四州”,也不够确切,因为扬州东边沿江还有五代南唐所设置的泰州,也当在登五州山北望中所及,升、真、扬、泰、润等州加起来正好是“五州”,与山名“五州”相吻合。所以,前辈多持望见“五州”说,反映了当时多数人的看法,比较可信和“靠谱”。

至于五州山的得名时间,从“嘉定志”说“山名不知何始”,所引“前辈”诗都是北宋人诗,以及泰州的设置始于南唐,升州虽为唐代州名但五代南唐时改称江宁府,北宋开宝年间(968-975)才复称升州,从这三方面的情况看,五州山的得名时间当是在北宋前期。至于它在北宋之前的名称,则有待继续探讨。

五州山的五座山头,中间高(主峰海拔306.6公尺),两头较低,山势朝北方面陡峭,朝南方面则比较舒缓。山顶比较狭窄,有小路相通。上世纪60年代曾与友人由山峰北面攀登过。当时由于对五州山的历史文化并不了解,所以登上山顶以后就只注意到主峰顶上有一座标记高度的三脚架,没有看到其他建筑,更没有注意到有关历史文化景点,诚为憾事。

五州山的历史文化景点,“光绪志”载有:“老人峰(在山巅),天鹅洞(在山上),木棋墩(在山下)。夕溪,卓锡泉,夕听泉,鹿跑泉,千尺井(并在山下,见‘水’)。日观、卧云二亭(见‘宫室’)。”(卷二)“卓锡泉在五州山因胜寺。”“鹿跑泉,在山半,与招隐山同名。”“夕听泉在五州山,取苏东坡‘夕听流泉’语以名。”“千尺井,一名龙湫井,五州山翠岩室前(翠岩禅师有云;‘门对悬岩千尺井,石桥分水绕松杉。’)”(卷十一)“日观亭、卧云亭,并在五州山。”(卷七)。

五州山历史上知名的寺庙,有显慈寺和因胜寺(后名净因寺)。对于显慈寺,《至顺镇江志》卷九记载说:“显慈寺,在五州山。宋熙宁中建,丞相陈升之守坟院也(熙宁乙丑,升之再入为元枢时,建此寺。因请赐额)。其登眺之所为日观、为卧云,当时为山中绝景。建炎中,徙山下(寺旧在山之腹,升之手自裁定。建炎兵火,徙之山下,非升之所定旧基也。曾文肃公布客王律曾游,有诗,见《京口集》)。归附后,田地为子孙所取,寺因废。”按“嘉定志”卷七载:“故相国陈升之祠,在五州山寺。”

对于因胜寺,“嘉定志”卷七载:“故相魏国公苏颂祠,在因胜报亲寺。”“光绪志”卷六载:“因胜寺,在城西二十五里五州山麓。晋永熙中建。梁武帝尝游幸焉,辇道尚存。宋丞相陈升之葬其亲于山,建寺曰显慈。建炎间,徙山下(曾布有诗),后废。先是,虎踞门内唐大中六年建寺曰‘妙喜’。宋元祐中,苏右丞颂请为功德院,遂名为因胜报亲院(寺内旧有黄庭坚开堂疏石刻,米芾跋)。元至正间毁。僧元炫复建。明洪武间又毁。成化间,僧戒琇重建(杨一清有记)。寻废。万历间,有僧自净来山中,结茅独居。郡人刘、笪、何、曹四姓为市山创建,因移城中‘因胜’旧额于寺。国朝乾隆十六年,赐额净因寺。其登眺之所,曰‘观日’,曰‘卧云’。苏子瞻题其亭曰:‘卧看沧江泉,日夕听流泉。’又有普同塔院、千尺井、天衣堂、偃月庐、弥勒阁、翠岩室(室内有笪重光读书楼。楼上有笪书‘观自在’三字)。山上有天鹅洞,鹿跑泉(以上分见‘山水’‘宫室’‘古迹’。案:今亦毁于寇。唯御书墨宝,寺僧奉之出避。今尚存。同治七年,僧晓初重来结茅,以次建后殿三楹,及天衣堂、偃月庐、僧房等屋。同住僧真鉴赉葺。)”这一记载,对于了解因胜寺(今名净因寺)的发展情况以及苏颂功德院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值得重视。

历史上的五州山及其附近,在宋代还是多位名人墓葬所在。“光绪志”卷八载:“宋京西转运使苏舜元墓在五州山下。”“司空苏颂墓在五州山北阜。”“秀国公陈升之墓在五州山下。”“左丞王存墓在五州山西之望风里。”“尚书蒋猷墓,在五州山西阜。”“太卿龚基先……墓,旧志;并在五州山车湾。”“溧阳令陈景周墓在五州山。”这些人中,大多是历史上知名人物。

综上所述,五州山虽然僻处市郊西南,但它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还是值得人们关注,它的文化价值还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