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从清代科考辅导教材 《分体辨类利试文中》手稿说起(下)

2021-04-21 14:27 来源:京江晚报

文/吕振声

郝廷显在《分体辨类利试文中》对选入的明清40位名家的63篇文章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单题、叙事题、原叙题、记事题、枯窘题、叙事夹论断题,以及记言体、横担体、倒纲体、顺纲体、叠句体、攻辨体、鄙俚体等等。这些文章均是八股文中的范文,论证有据,音节谐和,淋漓顿挫,可谓是文章锦绣。郝廷显以此来帮助学子们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答题,防止行文时文不对题、张冠李戴,以提高文章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经历了1300年,成为隋朝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乃至对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效仿的文官制度。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中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科举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同时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以及对古代儒学的传承和研究,亦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国人重视读书,重视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自科举始。另外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亦间接地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科举考试的弊端开始凸显。特别是到了明清二代,科考的内容和形式均陷入僵化,科考的题目被局限在狭隘的四书五经之中,文章的格式亦被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八股科举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为应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够造出合乎形式的八股文章,从而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其学识水平、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均被大大限制。另外科举考试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个方面具有杰出技能的人士,大大延误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故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愤慨地说道:“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就在明清二朝举国上下均沉湎于八股科举,陶醉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西方社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籍此步入了机器化和电气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同世界的差距被迅速地拉大。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逐步地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腐朽没落的八股科举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统一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废除科举制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而具有重要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郝廷显评选的清代科考辅导教材《分体辨类利试文中》手稿成了科举制的历史见证之一。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