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一部书呈现镇江藏书文化

2021-05-07 14:40 来源:京江晚报

“讲好镇江故事”与“弘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而实现这两点的关键是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籍珍本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重要财富,更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图1

图1

近日,由镇江市图书馆整理编辑的《镇江市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图1)由广陵书社出版,这是一部以图片与文字相配合、生动再现古代典籍真容的古籍图录,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历代藏书文化的重要体现。

古籍保护成绩喜人

镇江藏书方面的故事,不胜枚举。南朝齐梁时的刘勰、唐代的马怀素、北宋的科学家苏颂曾整理过朝廷或寺院的藏书。宋、明两朝皇帝曾多次向镇江府学、茅山元符宫和金山寺等颁赐过图书。清乾隆年间修纂的《四库全书》曾贮存于金山文宗阁,嘉庆间朴学名臣阮元曾修建焦山书藏。而民国时期建立的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和绍宗国学藏书楼,更是得吴兆曾、柳诒徵、陆小波、严惠宇等众多地方贤达之力,使镇江收藏了为数众多的古籍,规模远逾前代。此外,清代至民国间蒋宗海、陈庆年、丁传靖、陶绍莱等藏书家,也颇为时人称道。

现在的镇江市图书馆,正是在继承前人文化精神和藏书成果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文化机构,是国务院评定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逾17万册,其中颇多元、明、清诸朝的经典善本,35部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00余部被列入《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自2007年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该馆不断提升古籍保护的软硬件设施,并负责起草了国内第一部古籍保护政府规章《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具体承担大型历史文献丛书《镇江文库》的编辑出版,并积极开展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等工作,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妥善保管、合理利用。

全面呈现古书之美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古籍走出深闺,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它们,镇江市图书馆于2019年起组织人手,馆长褚正东亲自主持,馆内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一线同志具体负责,对馆藏的所有古籍进行精心筛选、认真鉴定,从中选出250余部珍本古籍,逐一核查其著者、版式、牌记、序跋、钤印等,并予以详细著录。并为每部古籍制作了至少一幅高清晰的彩色书影,可以清楚呈现古籍原本纸墨、钤印的色泽,以及书法之古雅、刊刻之精工、装帧之细巧,自然而然地凸显出古代书籍本身的形式美。

图2

图2

比如图录中的一些内府刻本,或者名家的稿本、抄本,往往用极为工整秀丽的楷书完成,像《古今全史一览》(图2)这样的精抄本,横平竖直,一丝不苟,而且真正做到了“细若蚊足”,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书法作品。有些书配有精致的插图,有些书采用了技术难度较高的套印、活字、钤印等方式,体现了古代典籍制作工艺的丰富多彩。

图录便于版本鉴定

为公私藏书编目录,这是自汉代刘向、刘歆父子为汉代朝廷藏书编《别录》之后,历代都有学者努力去做的事情。六朝时有《七录》《七志》,唐代有《隋书·经籍志》,宋代有《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清代有《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等。学者们通过文字表述来讲述作者生平、阐发各书意旨、评价学术或文学地位、论列一书的版本源流、讲述某个版本的版本特征等等,由此形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目录学,后人根据这些目录著作,就可以判断自己的书可能是什么版本,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但是作为主要靠文字表述的著作,无论这些目录学著作写得再详细,读者往往还是不能仅凭文字便确定一部书与前辈学者所见之书是否为同一版本。因为两部书很可能在版式、字体风格方面都非常接近,但是拿到实物仔细比对,就会发现它们在许多细节上存在明显差别。现在出版的这本书,变目录为图录,除了讲清一部书的书名、作者、卷数、版本、版式和开本、版框的尺寸之外,还提供了重要页码(主要是首卷卷端)的清晰图片,这样读者只要将自己研读的古籍同它进行仔细比对,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它们是否为同一版本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图录”无疑比一般的文字“目录”,更便于人们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别和评定,而这也成为了近年来古籍图书类的出版亮点。

古籍珍本城市财富

古籍保护和利用是一种动态关系,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最大效果,需要在如何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握好古籍富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如何让这些平日里人们难得一见的古籍珍本以一种大众化的视野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本《图录》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图3

图3

图4

图4

《图录》所收录的众多古籍中,不乏明清两朝的官刻甚至内府刻本和写本。如明内府刻本《历代臣鉴》、《历代君鉴》、《书传大全》(图3)。前两者是分别由明代宣德、景泰两位皇帝编纂,将历代大臣、帝王的传记分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两类,要后世的帝王将相们学习、借鉴。书由内府刊印,纸墨、版式、装帧都非常精工。清代由两淮盐运使和浙江巡抚进呈的《夷齐志》和《忠节录》,是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由地方官征集并进献朝廷的“采进本”,上面钤有“翰林院印”满汉合文大方印章。而目前仅存一册的南三阁《四库全书》零帙《日涉园集》,更是成为文宗阁与《四库全书》历史渊源的直接见证。此外像《居曼居士手书贝叶金经》(图4),是由清末数学家杨兆鋆在20余片贝叶上手书《金刚经》,并请人绘画了多幅宗教神佛高僧的画像,请了众多名人题跋,吴昌硕为之题签,可以说是一部集合众人之手共同打造的艺术品。

藏书印内涵待挖掘

《图录》还非常贴心地为读者提供了每部书上的印文,这是过去收藏此书的藏书家留下的印迹。镇江市图书馆所藏的这些古籍,上面往往有多枚藏书印,显示它曾被明、清到近现代五六百年间的藏书家收藏过,其中不少是历史上名声卓著的大藏书家,如陶宗仪、项元汴、徐乾学、王士禛、弘瞻、永瑆、季振宜、王昶、昭梿、缪荃孙、康有为、溥儒等。他们的生活时代从元末明初一直到近代,身份既有王孙公子(如弘瞻、永瑆、昭梿、溥儒等)、饱学鸿儒(如陶宗仪、徐乾学、王士禛、王昶、缪荃孙、康有为),也有普通的商贾塾师、乡野逸士。在一些珍贵古籍上面,甚至钤有明代的玉玺“广运之宝”(图5),这表示将此书赏赐给大臣;还有清代道光皇帝的私人藏书印“皇次子章”“养正书屋珍藏”,表明此书曾经是道光皇帝即位前亲自珍藏并品读过的稀世之珍。

图5

图5

藏书印主人的籍贯从京师、江浙一直到两广,说明近代镇江图书馆人和藏书家收集古籍的来源非常广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镇江在明清以来数百年间同全国各地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文化交流。这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的藏书印尤多,这一方面说明江、浙两省的文化交流之频超过其他诸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乾隆称江浙为“人文渊薮”所言不虚。

适当突出镇江元素

无论从著书、读书,还是藏书、编书来论,镇江历代名家辈出,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抱朴子》《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老残游记》等,都是历代镇江文化名人留给世人的经典名著。南山的昭明太子读书台,焦山上的郑板桥读书处等,则是古人在镇江读书的历史遗迹。

当然,这本《图录》对镇江本地藏书家和学者、文人进行了重点关注。如陈庆年、丁传靖、陶绍莱等,或珍藏过大量的珍本秘籍,或亲手撰写、编纂了许多珍贵的稿本、抄本。陶绍莱游经楼所藏的《檀园字说》《林屋山人漫稿》等多部古籍被收入国家或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体现了极高的藏书品质。近代图书馆业的开创者陈庆年所撰《陈成肃公年谱》《吴勤惠公年谱》《丹徒文征》,史学家丁传靖所撰《甲乙之际宫闺录》,甲骨学家叶玉森所撰《契文研究》《揅契枝谭》《新获卜辞写本纠误》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彰显了镇江近现代学者的文化贡献。这些文献往往是他们自己或后代捐赠给镇江藏书机构。这是镇江文化事业高度发展的表征,也是他们情系故土,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实物见证。(于萌 竺捷)

图片由市图书馆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