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新闻 金融百科

见证农行陋巷之中开花结果 访农行退休干部姚凤英

2021-05-21 10:10 来源:京江晚报

QQ截图20210521100824

从1984年开始,姚凤英为发展壮大银行业务忙碌着直至退休。其间,她经历了行社合署办公、农行复建,组建镇江城市区域农行业务机构,发展壮大信用社,分出发展银行,行社分家……

当中的每一件农行大事,她都是亲历者,而且绝大多数是作为主持人。她说:“出以公心换位考虑,我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向行社、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问心无愧的答卷。”

临危受命,让农行从小巷中走出去

回首往事,岁月难忘。让姚凤英记忆犹新的,非市区农行业务机构创建莫属了。

当时的办公地点位于经折巷,一个连汽车都开不进的小巷深处有个院子,院里右边有个新砌的两间水泥墙面的小楼,一层约20多平方米,外用楼梯仅能容1人上下,从院门进来仅一条通道而已,狭小简陋。“当时我心想,乡村营业所都比这强。这个逼仄的地方对外办理银行业务?”姚凤英笑着说。

“1984年6月初的一天上午,人事科长周瑛将我带进隔壁的行长室。”这是姚凤英记忆中,第一次走进那扇门,她回忆道,“行长找我谈话,说为了发展壮大农业银行,省行要求各行迅速建立城区农行的业务机构。”时间只有1个月。“然后我就听到领导说,‘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当时我脑子就懵了。”

姚凤英虽调来人事科工作已2年,各县基层行倒是去过,但是对镇江市、郊区情况尚不熟悉。箭在弦上,工作从何做起?姚凤英满脑子都是“这么重的担子怎么能胜任呢?”

小卒子过河,此时已没有退路,姚凤英只能往前冲了。

第一要务是人,人员到齐,姚凤英交代完他们工作后,立马就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去了。“我当时要去联系各相关部委办局、公司、供销社,争取将他们的户头开到我行来。否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业就成了一句空话。”姚凤英说。

“当时我有一个好搭档,就是孙法坤同志。”姚凤英回忆说,每天1人1辆自行车,无论是烈日当空、夕阳西下,还是疾风暴雨,都不能挡住他们前行的脚步,他俩匆忙的身影几乎遍及镇江的大街小巷。“每到一个单位,自我介绍、宣传农行优质服务,大部分都要跑五六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凭着一股韧劲和耐心,他们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客户。初战告捷。

“说起来令人称奇,不管是谁,只要一投入到筹建之中来,一个个如同鞭打的陀螺一样,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啊。”姚凤英感叹道。

1984年7月2日上午9时整,成立大会准时开始,大会堂内座无虚席。“成立大会开得圆满而热烈。”

花开陋巷,为农行之发展而奋斗

“成立大会召开了,但是我一点也不敢放松,因为我知道后面的挑战更艰巨。”姚凤英说,当时她满心巴望着会议早点结束,因为实在不放心营业间是何情况。

才踏上小楼梯,就听见营业间内,算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她才稍微放下心来。除了应付门面外,主要是忙于源源不断来之于四面八方的联行信件和市内各行交换的票据。因为从开业当天开始,为减少资金在途时间,农行自办省辖联行了,这既是为企业着想,也是为农行自身发展壮大而考虑。“凡辖属镇江农行所有网点汇出汇入资金,每一笔都要从我们营业部走,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我们的业务量。”姚凤英说,“自开业后,大家每天都要忙到第二天凌晨才能下班。”

1984年的夏天,让姚凤英记忆深刻。“热炎难当,平顶小楼更是像蒸笼。”姚凤英回忆说,当时也没有空调,只能每天下午从罐头厂拉来大批冰块放置柜台外侧,希望能给前来办业务的客户降降温。

处于镇江最繁华的大市口中心位置的副食品门市部,每天门庭若市,现金回笼量大。出纳是一位中年女士,每天下午来解款。“她当时嫌条件差,每次都怨声不断。我们内勤同志一边赔笑脸一边快速点钞,以便她快速离开这火炉之地。”姚凤英笑着说。后来针对回笼量大、路途远的单位,农行干脆派人上门收款,为银行上门收款开了先河。“后来得到了包括那位女士在内的各位客户的交口称赞。”

那时的姚凤英,白天仍出没在镇江的大街小巷,晚上则加入到内勤工作中去。“那时候的工作,似乎永远做不完,身上的衣服也是湿了干干了湿。”她说,“到凌晨2、3点钟下班时,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层白花花的盐渍。”

从七月到十月,姚凤英的工作几乎每天如此。后来终于增派了人手,姚凤英的工作压力才得以缓解。

功在不舍,陋巷深处终开花结果

虽说原计划的开户工作已基本做好,可姚凤英及同事们不敢有半点懈怠。“因为我心中还存有担心和野心。”姚凤英解释说,担心是觉得自己还没有百分百做好;野心是还想跳出农行分工的范围,利用新建行灵活优惠的契机,尽可能多地扩大服务对象,特别是公司企业。

“当时只有用无可挑剔的优质服务,来打动人家。我们只能一趟又一趟地去宣传,用减少中间环节,办事快捷的承诺来博得别人的信任。”姚凤英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当年年终决算仅账面利润就70多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由于我们方法灵活,措施得当,大大方便了开户单位办理存贷款结算业务。”在姚凤英看来,这成了第一家商业银行的雏形,为镇江经济发展安上了腾飞的翅膀。一时间全民集体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行为镇江区域经济发展尽了一份力。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镇江农行也几经搬迁,到姚凤英调离之时,农行已发展到近40个网点、500多位员工,利润额名列全市前列,成为一支有影响力的队伍。

陋巷深处终于开了花结了果。姚凤英希望“农行将来更美好!”(单杉)

责任编辑:包建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