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历史上的中泠泉

2021-05-21 15:07 来源:镇江日报

□ 金存启

中泠泉古又称中濡泉、南泠泉等,泉眼原位于长江江底,水质极佳,但取之不易。根据丹徒县志记载,古人为获此泉水,须“用油纸覆瓶,长竿深探度至泉底,则别用一竿撞破油纸,使水入瓶满,然后引出。” 也有用特制带盖的铜瓶,中午时分将船划至江心处,用绳将铜瓶系入江底泉眼口,迅速拉开瓶盖使泉水汲入,方能获得真正的泉水。

自清乾隆年间,由于长江镇江段开始北移,南岸泥沙逐渐堆积,至咸丰末年尤剧。泉眼的位置是不会变化的,但由于长江的北移,原本位于江中心的泉就逐步移到了长江南岸。丹徒县志云:“咸丰以来,南岸沙淤接至山西(注:金山西)石簰,俱峙沙上不复见江。同治年初,有水涌出沙上,有人指为中泠,取而尝之,清轻香滑。”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候补道薛书常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同治十年五月(公元1871年),常镇道沈秉成作记勒石,建亭。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在池周造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王仁堪书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后镌刻在方池石壁上,故镇江人又习惯称“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

池南建有八角亭一座,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即取“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由于照相机的发明,为中泠泉留下不少老照片,目前发现最早的大约拍摄于1905年(见图一)。1908年6月,英国Bee Ling & Co.公司在镇江拍摄了一系列风景照片,其中有一张拍摄的就是中泠泉,上面英文标注为“Bubbling Well, Chinkiang”,意为镇江冒泡泡的泉(见图二)。到1930年代,南京钟山照相出版了一套江苏省的风景照片,其中中泠泉也在其中(见图三)。上世纪40年代日伪时期,中泠泉已处于无人管理的荒废状态,鉴亭由于年久失修而倾圮,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仅搭建了一座草亭以代替鉴亭(见图四)。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对中泠泉进行了全面的修缮,重新修建了鉴亭,在泉池周边加修了铁栏杆,以防止游客不小心滑入旁边的荷花池内,中泠泉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见图五)。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图三

图三

图四

图四

图五

图五

1932年1月出版的《京镇苏锡游览指南》中写道:“第一泉,在金山西北,由金山寺门外南行数步,折西渡河,沿柳堤走约里许,转北折南过小桥入竹篱即是。”那时的照片显示,金山河上是由两条大木船相互连接而搭建的临时浮桥通向中泠泉(见图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已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游客们可以很方便地到中泠泉游玩。

图六

图六

上世纪50年代,金山到中泠泉之间还是一片菜地,50年代末期,市政府发动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将这片菜地开挖成人工湖。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周边生态环境已得到极大改善,中泠泉周边的风景越加变得秀丽(见图七)。中泠泉这颗镶嵌在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上的古代明珠,已变得更加绚丽和璀璨。

图七

图七

历代文人墨客为中泠泉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太白楼》 文天祥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苏东坡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将至京口》 陆游

卧听金山古寺锺,三巴昨梦已成空。

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

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

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