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中安轮沉船事件”与镇江

2021-07-12 14:29

□ 孟宪威

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建国大局为重,在重庆谈判中作出让步,同意退出广东、浙江、苏南等地8块解放区,将部队北撤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为贯彻党中央指示,10月初我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6万余人,奉命撤往江北。10月15日,在即将完成北撤任务的时候,发生了中安号渡轮沉没的重大事故,800余人不幸遇难,在党史、军史上写下了沉痛的一页。

镇江地方党组织征用中安轮

194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要求江南新四军就地夺取广大乡村、集镇和众多城市。苏中五地委接到命令,准备运送苏北新四军渡江南下,配合新四军苏浙军区在江南对日伪发起大反攻,解放宁沪沿线城市。

8月中旬,江镇特区工委书记陈冀从苏中五地委组织部部长陈云阁手中领受了搞船的任务。陈冀经过考察,决定临时征用中安号客轮,这是一艘中华轮船公司镇江分公司名下的渡轮,可三层载客,容纳五六百人,经营路线为镇江至口岸线。当中安轮在高桥镇荷花池码头停靠时,陈冀率领十几名战士上船,向船长和机组人员说明来意,取得了他们的配合。中安轮下行至江都三江营时,将船上的乘客全部动员下船,乘客由当地政府安排送走,旅费不够的,由当地政府补助。过程中还意外抓获了船上一名开小差的日军士兵、一个赴任的伪警察局长和十几个外出的伪军。随后,中安轮驶离三江营,调转航向,停泊在扬中夹江口内四五华里之处待命。

苏中五地委对中安轮上原有的40余名船员进行教育后,按自愿原则,先后遣散了两批,最后,留下船员9人。为防止人员不足,又临时从扬中、丹徒抽调4名民工在船上做杂工。

镇江地方党组织配合新四军北撤

时局变化,一个多月后乘坐中安轮横渡长江的,不是南下苏浙的苏北部队,而是北上苏中的苏浙军区指战员。

1945年9月16日和20日,中共中央相继下达了关于立即做好新四军北撤准备工作的指示,指出:“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9月下旬,苏中五地委在镇江县新华区段家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接应苏浙军区部队北撤的准备工作,镇江、丹阳、镇句、扬中等县和江镇办事处的县委书记和县长等参加。会后,成立渡江指挥部,负责准备渡江船只和后勤工作。

10月3日,苏浙军区部队以及苏浙皖边区各级党政机关、地方武装开始过运河越铁路,从扬中至常熟之间分路北撤。苏中五地委和渡江指挥部发动沿江人民支援木船,帮助载运,一时间,长江岸边,百余艘船只扬帆北渡,江面上百舸争流,往返不息,日夜不停,构成一幅壮观的新四军北撤画卷。一直在等待新四军渡江的中安轮也起锚出港,先是在中心沙与七圩港之间渡运,后又开至武进荫沙码头。由于形势紧张,部队要抓紧时间渡江,一连七八天,中安轮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往返于荫沙口和泰兴天星桥附近各港口之间。

事件中幸免于难的镇江籍司令员

10月15日晚,担任掩护任务的苏浙军区第四纵队部分主力部队在政委韦一平率领下,作为最后一批北撤人员开始渡江。最终登上中安轮的除第四纵队司令部(含直属队)、十支队一部的指战员外,还有苏浙解放区的部分地方干部、苏浙军区后勤部的部分人员和临时征用的民工,共1000余人。

时任四纵队十支队营长的王祥,也随部队登上了中安轮。王祥,1920年出生于扬中八桥镇石桥村。1938年初随堂兄王子清等人参加抗日活动,8月参加丹阳抗日游击纵队战地服务团,因为表现出色,很快被吸收入党。1940年3月,时任新四军挺进纵队4团1营3连指导员的王祥率部在扬中坚持斗争,两天内打了三次胜仗,保障了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后王祥随军参加了黄桥、天目山三次反顽等战役战斗,是一位军政双优的干部。

部队上船待渡期间,王祥远远望见暮色中隐约可见的扬中岛,不禁动了思乡之情——在抗日烽火中南征北战的他,已是多年未回过家乡了。王祥向韦一平政委请假,想回扬中家里看看,第二天一早从扬中直接到江北,决不误事。韦一平同意了,于是王祥找了条小船,离开中安轮前往扬中。

晚10时许,中安轮顶着风浪启渡,在苍茫暗淡的长江里,快速地向江北行驶。在离北岸还有3公里左右时,因连续多日超负荷运载加上风大浪急、武器辎重固定不稳等因素,中安轮舱底进水并开始左右摇摆倾斜,最终于午夜时分在离天星港2公里处的江面沉没。虽经附近船只和渔民全力抢救,最终生还者不足百人,韦一平以下800余人不幸遇难。

幸免于难的王祥在解放战争期间历任营长和团参谋长等职,主持编写的《反战车》《排连干部管理业务》等成为全纵队军事研究的参考材料。1950年8月,王祥不顾身患重病,让别人将他抬上火车赴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在华川、金城阻击战中,身为团长的他率部队八次打退数倍于己敌人的进攻,为大部队顺利转移赢得了时间。后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1987年11月在南京病逝。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