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解放初的镇江三山风光

2021-07-30 15:06 来源:京江晚报

图1

图1

《旅行杂志》是镇江人陈光甫创办的近代旅游杂志,从民国时期一直出到解放后的1954年。近日,市民徐先生淘到一本1954年1月10日出版的《旅行杂志》(图1),其中有篇“镇江三山风光”的游记,一起来看。

金山的元气还未恢复

图2

图2

这篇游记不长,繁体字竖排,标点符号俱全,作者署名“张小农”(图2)。游记开头不足百字,但把当年镇江的背景交代得很清楚:“镇江地位在长江、运河的交点,往时曾为南北往来的要道,江、淮贸易的总枢;后来因为运河淤塞,津浦、陇海二路包环其侧,江岸又淤沙堆积,商业已大衰退,但仍不失为江苏一重镇。”

镇江三山中,金山是绝对主角,所以作者先到的金山,有两段。第一段这样描写的:“金山在镇江城西北约七里,由镇江火车站北行约三里许就到。金山寺系江南著名古刹。不幸于一九四八年四月六日遭了火劫,被焚毁房屋达二百余间,全寺精华,付于一炬了,琼楼玉宇,尽成瓦砾。笔者于一九五一年春到达这里,目触断垣残壁,不胜凄凉。现在旧地重游,看到大雄宝殿的断垣残壁已清除干净,新筑了许多楼亭,进大门两旁的长廊雕绘得精致美观。慈寿塔已油漆粉刷一新,在和煦的阳光下,越发显得金碧辉煌。在大雄宝殿旧址右首空地上新建筑了一幢二层楼房的‘文物馆’,里面陈列了不少的书画古物,还搜集着埃及古碑及世界名音乐家肖邦等的磁像(为法国出品)。”

再看第二段:“由大殿循石级登山即抵观音阁,里面布置得很清雅,游客可在这里小憩。这里已是半山,举目四眺,镇江市历历在目。由观音阁左行,再拾级数十即抵慈寿塔。塔共有七层,系建于清朝,其雄伟可与南京烈士塔媲美,可沿着扶梯登塔远眺。由塔前行即抵法海洞,法海是白蛇传中的传奇人物,这里据说是法海和尚修道的地方。另外还有白龙洞和朝阳洞。白龙洞俗称蟒洞。内有白娘、青娘的塑像。洞很深,阴暗而且潮湿,须带蜡烛入内,仅够一人匍匐而行。出金山寺里许就到了天下第一泉——中泠泉,第一两字未免言过其实,形容过甚。现在人民政府为了保存名胜古迹,正在对金山加以修葺,将来当不难渐复旧观。”

据1948年《江苏省志大事记》记载:“4月6日下午2时,镇江金山寺起火延烧至大雄宝殿,至晚火始扑灭。这次大火共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房屋300余间。”徐先生在网上找到了民国年间印有“重建镇江金山江天寺愿款收据”字样的清单。也就是说,这场大火后,金山寺很快启动了重建历程,可惜进展迟缓,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后。张小农前后两次到访金山,1951年现场还没清理完,1954年状况好了些,但元气还没有恢复。

焦山过渡每位八百元

第二站张小农选择了焦山:“焦山屹立长江江心,和南岸的象山,隔水相望。到焦山去有二条路径,一是乘轮渡直驶焦山,一是先到象山,然后摆渡到焦山。近来因为游人较多,直驶焦山轮渡已停止行驶,于是到焦山去只有采取后者途径了。到象山去可雇人力车或小驴子代步,沿途田畴纵横,农舍相连,真是一幅大好农村风光。抵象山后焦山即隔江相望,乘帆船过渡每位八百元。”

记者发现,这里有三个有意思的细节:其一是到象山可雇小驴子代步,这大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种特有的城市交通工具;其二是“过渡费八百元”,1954年的800元是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到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兑换旧版人民币是1元换一万元,800元就是八分钱,当时的800元相当于一顿早饭钱,不算贵;其三是轮渡停驶、帆船过渡,这样一种摆渡方式好像也是第一次听说。查资料得知,解放初焦山摆渡只有8条私人木船,1954年市政府从后三江营调“义渡”船于焦山渡口,这样来看与作者所述吻合。

继续看焦山见闻:“踏上岸即到定慧寺山门。寺为山中最大的寺院,相传建于东汉年间。进山门,迎面照墙上有‘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寺门前有六朝古松及碑碣一方。进了二门就是大殿,建筑的宏伟不下于杭州灵隐寺。由定慧寺右行,小径曲折,院落幽静,香林庵现为古物陈列展览室,参观券每位一千元,内有大小古物一百余件。游倦以后即循原路折回到定慧寺西首的华严阁品茗小坐。华严阁三面临江,明窗素壁,极为清静整洁,凭栏远眺,千里波光,尽在眼底。由华严阁登山,经焦公祠、焦隐寺处而到焦山最高峰吸江亭。亭共二层,现已修建一新,举目远眺,惊涛骇浪,一泻千里,点点帆影,小鸭子一般地浮在水里,镇江市祠也历历在目。”

结合作者金山的描述,记者发现其自始至终都没有提“门票”的概念,这可能也是解放初镇江的实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风景名胜的修缮保护。1954年成立市园林管理所,以后又改为园林管理处,专司其事。陆续建立了金山公园、焦山公园和北固山公园,挖凿了塔影湖,将百花洲和中泠泉连成一体。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江三山景点很可能不收门票。但作为一种收费补偿措施,当时的金山、焦山都设立了“文物馆”或“古物陈列展览室”,可能要收钱,以此来贴补景点管理开销。

北固山描述最为简略

图3

图3

张小农的最后一站是北固山,其这样描写(图3):“城的东北边有北固山。沿解放路江边路尽头即抵山下。山势横斜,陡入江心,上山拾级而登约百数级,半山腰最近新修筑了一石碑坊,额曰‘天下第一江山’。山中有甘露寺年久失修,最近加以修葺,山顶筑有凌云亭一座,可供游憩远眺。在夏天的清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你如果漫步在凌云亭上看破晓日出,朝霞如织锦;而夕阳西下的时候,晚霞初起,阳光冲击岸边,万马奔腾,形成天然的交响曲。”

作者这段北固山的叙述似乎简略了些,我们想象当中很多熟悉的景点都没有提及:比如中山纪念林塔,作者可能错过了;比如太史慈墓,抗战前墓曾修葺一新,解放初因塌山被泥土湮没,后仅存墓后一块半圆形水泥靠壁;再如铁塔,解放初它只剩须弥座及一、二两级,可能作者没有在意;还有多景楼,其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9年重建为两层,作者当然看不到……原来,镇江三山中,北固山公园成立是最迟的,至1959年政府才将中、后峰辟为公园,而金山公园和焦山公园1953年就有了。从中可发现张小农简写北固山的真正原因——当时山上确实没啥可看。

最后便是游记结尾:“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逐渐提高,镇江三山的面貌将不断地改变,在人民的世纪里,它更加美丽,更为人民所爱恋,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游览。”这个结尾中规中矩,其实这篇游记不长,只有1300字,但它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当年镇江三山的风光,叙述详实,语言朴实,细节准确,贴近时代。

图4

图4

图5

图5

说完张小农的文字,再看其拍的图片。张小农一共拍了两张照片,一张名为“金山与金山寺”(图4),另一张名为“焦山全景”(图5)。前者看得眼熟,一望便知是金山寺,这一取景角度历来是拍摄者的所爱;而后者看着却颇为陌生,需要仔细辨别。此照虽名为“焦山全景”,但肯定不是站在象山上所拍,因为那样取景角度更大,能拍出焦山四面环江的感觉,因此只能是人在焦山上所拍。总体来说,张小农的构图还是很讲究的,他特意将一所亭子的侧面置于照片最左端,而照片右端前景则是一片郁葱的树木。可记者怎么看,都感觉这张照片有点像北固山。不过,作者已用心了,也许这才是当年焦山的真实模样!

(竺捷)

摄影 竺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