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老镇江的救火会

2021-08-02 14:38 来源:京江晚报

adaa4cf7-f904-4639-962d-804a4aa6137a

旧时的汽车龙

7f30ad04-d360-4014-88f1-90c0847f3469

镇江消防博物馆 任德发 提供

文/任德发

老镇江的救火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担负着我市的消防救火工作的民间组织。

当年的救火会,是以商会和地方绅士招集成立的。下面有按行业、同业公会各自成立救火会的分支机构,实施地段上的消防宣传和救火工作。资金由各行业捐款筹集。人员除极少数的聘用者外,其主要“兵马”都是所在地段上的青壮年“志愿者”,称之为“义务消防员”。其中挑桶供水的谓之“水兵”,操作水龙冲锋的叫做“龙兵”。

救火会的设备较简单,除水桶、木梯、铁钩、板斧和安装着球形油灯的木棍外,就是担任主要任务的“水龙”。“水龙”是辆带有压水装置的水车,两边有两只木制带有铁箍的车轮。水车周身漆成大红色,也有个别刷白色。车子的上方中央纵架一根杠杆,谓之“龙杠”。 龙杠两头是“T”形抓手,可供多人操作。救火时,两边人奋力不停地按压“龙杠”,水就会从水苗口激射而出。龙杠中心的上方挂有铜铃一只,随车行走铃声不断。“水龙”的把手在车子前方,也呈“T”形,好让多人齐力驾驭,便于快速前进,车走越快,铃声越急越响,告诸行人,急速避让。

“救火会”任务是保一方的消防平安,各救火会都设有瞭望台,彼此相呼应。全市最高的瞭望台设在凉棚山上,可俯视全城,指挥各处。行规有约,目击所至若有火情,瞭望台上钟声就响,传递信息。“志愿者”们听到钟声会主动集中,按事先分工,“水兵”“龙兵”头戴钢盔,身穿雨衣,立即奔赴现场。其作战方式有单独作战的,那是小火势的;有相互支援的,那是较大火势;也有集体会战的,那就纰漏闯大了。其中最有名的会战要数四十年代末义士路的火灾和金山寺的大火。

提起义士路的大火,那是熬油出的漏子,烧的是一桐油栈和康复医院旁的公路局存油仓库。大火势头凶猛,救火会的队员冲向火海,恶战之后,大火被扑灭了,但有五位义务消防员献出了生命。事后全民公祭,并在南郊黄鹤山麓建了“五义士墓” 供人瞻仰。金山寺的大火发生在1948年春清明节刚过,据说是国民党残兵败将及其家属在大殿上烧火油炉子惹的祸,致使金山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毁于熊熊大火。但大殿周围的房舍及天王殿、山门,在全市二三十条“救火龙”的奋力保护下得以幸存。那次会战也出了不少令人可敬的英勇事迹,首先是住在大殿里的人在消防员救助下得以逃生,其次是消防员们为救寺院庙产倍加卖劲,水兵队挑尽了金山四周河塘里的水。

“龙”借水力保全了大殿的周边建筑。会战中“救火龙”功不可没,同时也提醒和促使“救火会”设备的升级换代。从此各家救火会都先后添置了“机器龙”,又称“泵龙”。那是烧汽油的,又省力,威力又大,逐步取代了原先的人力龙。接着商会又买了镇江城首部“汽车龙”。“救火会”救火时很紧张的,但也有轻松的时候,那就是演习时。记得那时在中华路上的演习,镇江人俗话叫“校苗子”,比的是哪家的技能高, 水苗子(水枪)打得高,打得远,打得准。记得当时公认小街上的“小白龙”影响较大,姚一湾“永静”的设备较好。看“水龙”大会那真叫快乐,围观者堵街塞巷,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当年的“救火会”在镇江城星罗棋布,城西地区商贸发达,人口密集,救火会也分布较多。大西路王家巷口、小街、中华路姚一湾、柴炭巷、小码头等处都有一至二家,城里的中山路五条街、上河边、南门大街、南门外等地也有设置。同安、同济、同福、万安、大安、小白龙、众安、西津、众善、永静、永安等名号,提起来老镇江的人都会比较熟悉, 他们曾为当年城市的消防立下过汗马功劳。

老的“义务消防员”如今在世的不多了, 我家舅父年轻时曾是“永静”救火会的一名“水兵”, 他曾向我提起当年参加救火时的情景。老人说得很激动, 他忘不了那些奋不顾身冲进火海的战友们:火光就是命令和职责。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