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近代镇江新闻业轶闻

2021-08-31 16:05 来源:京江晚报

d2c9052b-213f-4040-a721-cb4f332b8e12

图:古渡渺千秋 提供

文/古渡渺千秋

镇江的报刊、通讯事业始于清末民初。近日,作者收集有关近代镇江新闻业的有关史料,发现不少琐闻史料,虽属逸闻轶事,从中可窥解放前镇江“无冕之王”的状况。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镇江第一张民办报纸《扬子江白话报》问世。它冲破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言禁,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和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主张。民国元年(1912年),镇江第一种刊物《益群社新闻选》与读者见面。民国五年,镇江第一家民办通讯社镇闻通讯社创立。民国十一年,以“传播新文化,改良社会风气”为宗旨的《新镇江周报》创刊。民国十六年,政府钳制舆论,镇江的《自强报》被查封,《正言报》被迫停刊,《益我报》两度被封,出版单位仅存民办江南印书馆、官办江苏省印刷局两家。至民国十七年,镇江先后创办15种报纸、12种刊物、3家通讯社,不仅出版质量低劣,发行量甚少,而且因政治动荡,经济困难,人才匮乏等原因,多数报纸处于时而停刊、时而复出的状态。到了1929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来镇江,当时,镇江人口只有十五六万,报社就有九家,通讯社二十多家。

镇江虽然有许多报社,但绝大部分为私营,很大一部分人做新闻是为了从中谋利,维持生计。《江苏正报》是一张四开四版小报,创办于1942年,社址在宝盖山84号“桐庐”内。邹仲珊挂了个社长的名义,他每天上午来报社。一进办公室,各部门编辑就把编好的稿子送到他办公桌上,他随即把私章拿出盖在稿子上,就算完成了审稿,当然一个字都不会看和改的。《江苏正报》的排印,印刷质量极差,发行数量少,每期只印五六百份,主要依靠关系向各家商店强行征订。

还有些经营时间很短的报纸,《大华晚报》就是其中一例。经办人叫朱承德,原是一位文化不高的报贩子。现在的报纸绝大部分是由邮政局发行。解放前,都是由报贩子包销。由于争夺订户,报贩子间常发生冲突。为缓和矛盾,就由报贩子朱承德等人发动组成了“派报公会”,统筹镇江报纸发行和招揽广告业务。大约在1948年下半年,“派报公会”的负责人朱承德和朋友就创办了晚报,因主要出资人是大华茶食店的老板,所以报名就称《大华晚报》。“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创办《大华晚报》的目的是想靠登广告发财,所以报纸内容都是从大报剪下后用糨糊东拼西凑起来的。由于办报人知识有限,因此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大华晚报》原用中文楷书,后不知哪位不懂英文的编辑看到“大华戏院”霓虹灯招牌下面增添了一行英文,他以为是“大华”英译,于是就移用到《大华晚报》报头下。报纸出版后,“大华戏院”老板找到《大华晚报》要刊登声明:“《大华晚报》不是敝人创办,为免读者误会,特此声明”。原来,“大华戏院”的老板仿效南京新街口一家外国人开的影院招牌的做法,在中文下用英文缩写了老板姓名,《大华晚报》编辑无知闹出了“洋相”。

解放前,镇江五花八门的通讯社遍布街头巷尾,绝大部分为私营,如建国通讯社、江南通讯社、省闻通讯社、民声通讯社等等。有些通讯社比较正规,有固定办公地点,有记者、编辑,定期向镇江和外地报社发稿。可有些通讯社,一无固定办公地点,二无记者、编辑,只是经办人一人奔走于国民党省政府和镇江县政府各机关,索取一两份公告或通知,或通过私人关系,探听某厅长、处长、科长的逸闻轶事和隐私,回家后据之编写成稿件,再油印若干份,分发或邮寄到本地或外地报社,不管采用与否,到时就上门收取稿费。在这些众多通讯社中,有个识字不多的刘某,他办通讯社主要是敲竹杠。国民党政府各机关他是打不进的,他就钻研于街巷里弄,打听一些婆媳吵架写稿……随着镇江的解放,镇江的报纸、通讯社变成了公办,这些新闻单位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