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从老绣品聊聊民国镇江的绣庄

2021-09-03 15:05 来源:京江晚报

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产品主要包括生活用品和艺术装饰。近日,市民任先生淘到一件老绣品,且是民国镇江绣庄的绣品。他找到记者,想了解一下老绣品的相关背景,一起来看。

这对枕套有点特别

图1

图1

图2

图2

这件老绣品到底是啥?从外观看有点像枕套的样子。记者量了一下尺寸,宽18厘米,长56厘米,比现在的枕头小了一大圈,与街上卖的竹凉枕大小差不多。它分正面与反面,正面是绣花图案和镶边(图1),反面则是一个布套子(图2),一端开口,一端封闭,那应该就是枕套无疑了。

从色彩装饰上来看,其以粉红色为主基调,上面绣有一朵折枝花卉,什么花呢?从造型上看像是牡丹,一朵正面,一朵侧面,还有一些星状小花点缀。牡丹花填色比较简单,比如花瓣部分,仔细看可分辨出三种线,从深至浅依次是紫红、粉红、白,这样整个花瓣的立体感就有了,这是正面牡丹花。还有一朵侧面牡丹花,其花瓣则是靛蓝和白两色,两花一正一侧相呼应。星状的小花用色更加跳跃,共有青、白、紫红、靛蓝、咖啡五色。而枝干和叶片填色为湖蓝和青色,这样在整体协调的氛围下还能看出些许差别。

不过,这对老枕套最具个性的可能还不是枕套上的绣花图案,而是绣花图案四周的镶边工艺和流苏造型。这个镶边看上去不像中国传统图案,带一些异域风情,最外侧是波浪纹,里面是含有圆点的连续半菱形图案,空白处再填充叶片纹。用色也讲究,在米黄色的底子上用咖啡线勾出图案,再以金线填充,形成富丽堂皇的效果。这还不算,最外边还缀以一层特殊的“流苏”,说它特殊,因为它与传统流苏不太相同。流苏一般是以五彩丝绒等扎成如禾穗状的下垂饰物,常见于古代服饰镶边,或挂于帐中、窗帘四角及扇子手柄等。

图3

图3

这对老枕套的流苏则是一种圆球造型(图3),样子憨态可掬。记者数了一下,一圈下来竟有54个小圆球。而且球的颜色并不相同,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这件枕套的流苏却是大红、粉红、金色三种相间,传递出古雅与婉约的韵味。

这对老枕套保存完好,估计可能是以前主人压箱底的旧物,放了近一个世纪压根没怎么动过,现在终于重见天日了。记者发现,除了一些流苏圆球被压扁,以及略有一些针脚脱线之外,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而且肯定没用过,实在相当难得。作为一件民俗旧物,它对了解当时的刺绣工艺及枕套制作手法均有一定价值。

“顾”字绣庄啥意思

任先生表示,刚淘到这件绣品时,并没有看全绣品上遗留的老标签,拿到手后终于看全了,不仅仅是“镇江合兴盛绣庄”,而是“镇江合兴盛顾绣庄”,一字之差,这其中却大有学问。从断句来看,“合兴盛”的店名已很连贯,“顾绣”在此特别强调只可能是专有名词。

果然,当年“顾绣”的名气太大了!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地区的顾氏家族。明嘉靖进士顾名世,晚年在上海建了一座园林,取名“露香园”。顾氏后裔精于刺绣,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其素来享有“画绣”美誉,明代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绣品大多以宋元名画为题材,绣制时不但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神韵,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崇。“顾绣”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深受影响。

顾绣是十七世纪中叶江南最负盛名的民间刺绣流派,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上海民间刺绣史上的奇迹。从传承来看,清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徒,传授“顾绣”技法,自此“顾绣”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传遍江南,但清嘉庆之后,顾绣逐渐衰落。露香园地属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复顾绣为己任,上世纪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此外,南通女红传习所等机构也进行了顾绣的传授,使其真髓又沿着这些渠道,返传回了江南一带,其中就包括镇江。

图4

图4

仔细看红色老标签(图4),它长4厘米,宽3厘米,贴在枕套背面的一角。老标签分大小两格,右小格写着“第、号”,左大格印有“镇江合兴盛顾绣庄、大洋”字样,还用钢笔写着“羡风”,底下写着“Ⅲ=6”,不知何意?不过“大洋”字样还是无意间透露了时间信息。大洋即银元(或银圆),指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大洋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主要有袁大头等。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银圆不再具有法定地位。由此,可给“合兴盛顾绣庄”的存续时间提供一点线索。

镇埠顾绣营业衰微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专绣书画作品,成为独特的刺绣表现形式。镇江闺阁女红中,从来不乏对顾绣价值的理解和认同者,但可能也正因为其“曲高和寡”的原因,它在市场表现上却不尽如人意。民国年间,镇江已有了这一行业的专门名称,称之为“京货顾绣业”。

记者注意到,这一行业特地将“顾绣”与“京货”并列,十分少见。以前消费者往往把由某一地域生产并已形成一定市场声誉的产品群,冠以区域称谓,如“上海货”、“广州货”、“浙江货”等。北京手工业历来发达,产品行销各地,一向被称为“京货”。民国时期的“京货”,涉及织布、毛巾、百货、鞋帽、文具、乐器、剧装、缝纫、皮毛皮革、竹藤柳草等产品。之所以把如此高雅的绣品夹杂在“下里巴人”的一大堆生活用品中,可能也正是要把顾绣的亲和力提升一点吧!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镇埠“京货顾绣业”的店家,主要有位于万家巷东首的“合新盛”,位于山巷东首的“恒懋异”,位于镇屏街口的“镇源”,位于山巷东首的“晋隆”。可惜这个行当营业状况颇为衰微,店号多以京货为主要经营业务,销路仅限于本埠及江北一带地区。至于说到绣货,则问津者甚少,故以此为业者没什么利润。但可看出,由于顾绣当年的名头实在太大,各地绣庄已将“顾绣”指代所有经营的绣品了。也就是说,即使不是从正宗的上海顾绣庄进货,也将自家绣品统称为顾绣了。

当然,正宗的顾绣后来也进入了市场。它的产品形式除了传统画绣之外,还有睡衣、浴衣、台布、枕套、被面、围巾等品种。顾绣针法多样,色彩丰富,丝缕分明,质地大多用软缎、绸料等高级面料。好比“镇江合兴盛顾绣庄”的这对枕套,似乎与“画绣”关联不大,而是完全意义的生活用品。但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它又确实比普通绣品要高级很多,可能也是针对当时社会中上层人士定位的吧!

顾绣的昨天已成历史,今天的顾绣仍在传承,现在镇江也有了“乱针绣”非遗项目。同样,老绣庄的日子也早已翻篇,绣品经营也迎来了新的品牌和衍生品时代……他们如江河长流,绵延不绝,共同为中华刺绣文化描绘着崭新的篇章。(竺捷)

图:竺捷 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