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新闻 银行业新闻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 坚持存款还是选择其他理财方式?

2021-09-10 14:44 来源:京江晚报

近年来,存款利率一降再降,特别是今年6月,多家银行向分行下发了调整存款利率授权管理的通知,调整人民币存款优惠利率报价方式,由过去的“基准利率×上浮比例”调整为“基准利率+基点”。

据了解,报价方式改变后,一年期以下的存款利率有所上升,一年期利率水平维持不变,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大多要下调。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不少投资者选择放弃存款转向其他投资理财方式,也有一些投资者坚持存款,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学会理财,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坚持存款,安全性比收益重要

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主要都是看中了其安全性。其次,还有一笔“被动收入”,也就是利息。

银行定期存款绝对是最传统的理财产品。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我市各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较之前有了大幅下降,一年期利率在2%左右,两年期利率为2.6%左右,三年期利率在3.15%左右。如果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有的靠档计息,有的则按活期计算,利息损失会很大。

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与少数高收益理财产品相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偏低,但其实总体说来,特别是3年期存款利息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定期存款的安全性很高,可以形成强制储蓄的习惯。在银行,只要是一般性存款的产品,就会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如果银行破产或无法兑现,根据存款保险制度的规定,最高可获得50万元赔偿。因此,在所有的财务管理中,银行定期存款的安全性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我还是相信定期存款,因为稳定啊,股市和基金我们也不懂,理财产品现在也是净值兑付,一看到中高风险,我就紧张。”市民毛阿姨表示,自己的存款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现在退休了,只想守住自己的养老钱,“我以前买过p2p,结果血本无归,现在我只相信银行存款,而且只在自己相信的工作人员那里买,因为经不起折腾了。”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存款是为了强制存钱。“之前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我就跟着买买买,花了不少钱,每个月都是月光,直到妈妈过生日的时候想包个大点的红包,发现自己都没钱。”95后小吕告诉记者,从那之后,她开始意识到不能再当“月光族”了,“我也试过把钱存余额宝之类的,但是我发现能取出来还是会想用,现在发现存了定期存款,虽然利息不高,但是想取出来很麻烦,这样就能存点钱。”小吕表示,她用了网上学到的“一年、两年、三年”的存款方式,这样每年都有钱到期,每年都能凑更多的钱,既有流动资金又能存钱。

相较存款,更青睐高收益理财方式

“我刚工作时,会选择定期存款的方式,那时候利率都很高的,基本上都超过5%了,有些理财产品还超过10%了,但是后来无论是存款还是理财产品,利率都一降再降,我觉得继续存钱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从事的也是金融相关的行业,从业以来了解了许多投资理财方式,虽然存款安全稳定,但是经历过高收益之后,他觉得高风险、高收益式的理财方式更适合自己。

但是李先生表示,投资理财最重要的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千万不能看身边人赚钱了就跟风进行投资,那样很容易造成损失。“去年我投资黄金赚钱了,身边有朋友听说我赚钱了,又看到金价一路涨,他就在高位买了黄金,从那之后金价就跌了,他也损失了不少。”李先生说,“他就是典型的自己不了解,看到身边人赚钱了就一股脑投进去了,如果想选择一样投资方式,至少自己要深入了解之后再入市,不然很容易损失。”

与李先生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理念不同,市民陶女士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追求稳定。“在大额存单降息前,我就把一部分资金买了三年期大额存单,因为近4%的存款收益堪比理财产品,以后估计很难出现,而且大额存单可以转让,也是比较方便的。”陶女士表示,有了存款保证后,剩余的资金她分散买了保险、基金和理财,“每样产品都涉及了一点,自己了解的领域多买点,不了解的领域少放点,就当交学费,这样既可以享受收益,也可以学习更多理财方式。”

学习理财,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有钱存款就行了,有了一张存单就一劳永逸了,现在这样的理财方式太过于单一,已经不够用了。”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存款利率下调是趋势,将来甚至会出现0利率,所以学着理财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学会将资产进行划分,保障和收益都要兼顾,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学会合理规划和分配。”

鉴于大部分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还是青睐定期存款,他特别提醒,去银行办理存款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不要把存款办成了保险,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向客户推销万能险或分红保险,这些都属于保险范畴,不仅保障范围较小,而且利息也不会很多,如果把定期存款买成保险,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出来,到期后利息也就非常少,而这种保险也没啥大作用。

要注意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区别。理财产品是分风险等级的,在把存款变成理财产品之前,首先要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是否在自己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不要因为一个金融产品有很高的利息而购买它,因为高回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很可能会赔钱。(单杉)

责任编辑:包建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