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一念善意,将爱播撒七年——吴一明
吴一明,女,1952年4月出生,1969年3月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十三连务农,197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4月推荐入镇江农机学院(江苏大学前身)学习、毕业留校至退休。退休后返聘江苏大学京江学院。2014年7月去贵州黔东南黎平县支教。到目前支教七年。
旅行遇见,远赴山水
吴一明在退休后两次进藏、探索南北极、徒步尼泊尔安娜普尔纳环线、游南美洲、欧洲,用足迹丈量世界的尺寸。在其中一次进藏的路上,她得到了一位13岁名叫巴桑吉达藏族小向导的帮助,在相处的过程中, 小男孩巴桑吉达带给了吴一明许多感悟、勇气和力量,她决心要帮助像巴桑吉达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学习更多知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014年7月,她毅然踏上了贵州山区的路,远赴黔东南侗寨,偶然来到黎平县堂安村,村支书热情挽留,孩子们的纯真笑容,让她留了下来。遇见仿佛就是一种神奇的安排,也是一切的开始,在这里吴一明开始了七年的支教生涯。她在见识了许多的风景后,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自己的第二故乡。
毅然付行,只为奉献
一个教大学生《工程图学》的教师,克服重重困难,逐渐转向教4~6岁学前班的毛孩子。吴一明原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亲的去世让她大病一场,急性肺炎住院半月有余。母亲年迈,孙女上小学需要人照顾、老同学们呼唤她返回。不仅如此,这七年期间泥石坍塌、停水停电不断发生,生活中缺粮无菜、同事调离……然而,最初的信念和善意的力量让她毅然选择坚持支教,她的小同学们还在等着她。
抛去支教过程中的艰难,还有江大老领导、老教师、老同事,还有难以计数的无名爱心人士手拉手,甘露润幼苗的感动和支持。她感叹道:“不是我一个人在支教,而是无数人在与爱同行!”
在海拔800米的平善村,顶起大半个天的妇女们用勤劳、汗水乃至生命,将小山村零乱的岁月收拾得井井有条,村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切,孩子们时常给的惊喜和感动,这一些都激励着吴一明在这个小山村继续支教、坚持七年回馈和奉献她的爱!
在疫情发生后,吴一明还帮助小朋友感知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教育他们在猝不及防的灾难中勇敢成长。她说道:“在做有益的事过程中,逐步趋向做一个脱离低纸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默默坚持,秉承善念
在黔东南偏远的山区,条件极其不好,但吴一明没有迟疑,秉持着最初的善意和自我的信念,在支教的少数民族村里兢兢业业坚持到现在。
在这七年间,她整顿学生纪律、普及普通话,让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在孩子们心中发芽,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和欢乐的氛围在学生们心中从小种下强国的种子。
这七年她毅然前行,奉献山村,聚沙成塔,滴水成川。在采访中,吴一明说到这个村庄不仅是她支教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她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她享受自然的洗礼,用富余的时间查漏补缺,完善自我,然后再更好地传授知识,她愿将更多的坚持和善意带给这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吴一明从一个漂泊四方的逍遥旅行者到与藏族孩子相遇感触极大的存善者,最后成为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支教老师,一路走来,吴一明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她心中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坚守多年的善念,成就了吴一明潜行的七年,也成就了她默默的奉献和播撒的爱意。
志愿者说
吴老师像许多伟大人民教师一样,亦师亦友,待人亲和。在吴老师眼里,这让人敬佩的七年支教只是一件她想做、该做的事情,在吴老师向我们展示她的教学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她七年如一日的用心教导和付出,她将希望播撒在这个山村,希望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中国人,她也盼望着所有的青年朋友们积极发掘自我、贡献祖国。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人:张豪杰、周诩
摄影:陈文锦
撰稿:周诩、陈文锦、张豪杰
编辑:戴宇鑫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