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医药大师与孟河医派的崛起

2021-11-25 15:13 来源:京江晚报

文/图 范然 陈黎

今镇江市区东南,常州市西北,有一条南连江南运河,北通长江的河流——孟河。其名因唐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简因故道“治导”成河而称。孟河之滨,即连接镇江、常州两地公路的中点处的集镇,镇因河名,这便是晚清以来,享有盛名的孟河镇。这个原来仅有二百户人家的小渔村,在百余年间成就了一大医派,先后走出六位御医和众多名医大家;江河岸边,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孟河医派是近代中医药名家的摇篮,曾哺育出许多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大家。这是孟河医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孟河与镇江地缘相接,医脉相通,孟河医派的崛起曾得力于镇江的大医名家,而孟河名医迁徙或返归镇江,又开创了镇江新的医派。

孟河派医学缘起葛洪医药余绪

孟河医派的形成背景,现在能查寻到的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东汉。庐江左慈传授《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于丹阳郡句容县葛玄。葛玄将炼丹术传于弟子郑隐,郑隐再传于葛玄从孙葛洪。葛洪尽得祖上衣钵,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闻交趾出丹,求为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东北)令,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终。葛洪所著《抱朴子》,其内篇中“金丹”、“仙药”、“黄白”诸篇,多述炼丹术。他精医学,博览经方,尝见戴霸、华佗所集《金匮绿囊》、崔中书《黄素方》及阮河南等百家杂方近千卷,忧其混杂繁重,有求难得,故收拾奇异,捃拾群遗,用毕生精力撰《玉函方》一百卷,分别病名,使种类殊分,以类相续,不致杂错。后又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肘后备急方》三卷,众急之病,无不毕备,治疗率多易得之药。此书首次描述恙虫病、天花病,记载有竹片夹裹治疗骨折、食道异物取出,并提出以狂犬脑髓外敷狂犬咬伤伤口以防治狂犬病发作等,均为我国古代医学重要成就。后经陶弘景补阙,名《补阙肘后百一方》,又经金杨用道附广,称《附广肘后方》,今本即杨氏附广本。此书虽屡经增易,然而大旨精切,故陶弘景称其“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 南朝时梁武帝收集民间流传医书后,被正式列入皇家文库。日本著名学者丹波无胤说:“是书名肘后者,言其方单省,足以力办,可以挂之肘后以随行也。”《四库全书提要》也称:“其书有方无论,不用难得之药,简要易明,大旨精切。”在孟河医派费伯雄所著《食鉴本草》《怪疾奇方》、马培之《青囊秘传》、巢崇山《千金珍秘方》、丁甘仁《外科丸散验方录》等书,都能找到葛洪《肘后方》的痕迹。

御医王九峰对孟河医派的重要影响

孟河医家最早始于明末清初的费氏,原籍江西铅山县,明代寄寓镇江。四世费尚有(1572-1662),因避战乱,于明天启六年(1626)举家迁于孟河北门城外,抱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思想,隐于岐黄,以医世其家。费尚有迁居孟河业医,开启了孟河费氏医学和孟河医派的先河。

孟河医家,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名扬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医家一大流派。四家中又以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医术和成就为最。以他们为核心的孟河医派,似灿烂明星,照耀着清末医坛。镇江名医王九峰,对孟河医派的崛起有重要影响。

cc8acdba-3880-48fb-983a-5c6cbccb8c33

光绪《丹徒县志》“王九峰传”

王九峰(1753-1815),名之政,一名明泾,字献延,号九峰。清镇江府丹徒县人。王氏少喜方术,敬慕神医扁鹊之为人。性颖善悟,曾居玉皇阁藏书楼中,博览典籍百家之言,历五载未曾下楼。他博通典籍,于岐黄家独得精蕴。学成,遂游医于江淮之间,平脉疗病,其效如神,所活不可胜计。以至上自朝廷,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藩,鲜有不知王氏者。王氏曾为两朝御医:乾隆年间诏为御医,入大内为乾隆帝诊病,授太医院院监,钦加三品衔,分省江西补用道;嘉庆十四年(1809)又诏进京,为嘉庆帝诊病,赐封登仕郎。他淡于为官,以重听,力辞未仕。当朝名宦如费淳、铁保、陶澍诸公都乐与交聘,并有翰墨往来。“王征君”一时名噪朝野,从其学者甚众,清世名医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朱致五辈卓然一时,皆出其门下。他日常诊务繁忙,便于中堂设座,旁坐四位弟子,每诊一病,口讲指画,由弟子书方,应接不暇。王氏生前因忙于诊务,无暇著作,门人将抄录的《九峰脉案》,奉为圭臬,不绝于今。至1936年,王氏裔孙、江苏省国医馆馆长王硕如重新编纂出版了《九峰医案》。新中国成立后,王九峰医案曾多次出版。

60846f5a-2247-4585-b6bf-78bd2f198cbc

《九峰医案》书影

王九峰医术高超,《清代名医医案大全》载:“大江南北莫不知有王先生者,先生尝至孟河愈奇疾,惊其士大夫……”今常州武进在挖掘孟河医家的医案中,经考证不少是王九峰之笔,可见一斑。有学者认为,王九峰是孟河医派始祖,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都曾受益于王九峰医学。

孟河医派费氏最具代表性的名医是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为费家世医第七代。他的父亲费云庵常与王九峰一起切磋医学。费伯雄于道光癸未三年(1823),拜王九峰为师,尽得其传。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脉学,治疗虚劳而驰誉江南。道光年间,皇太后患肺痈,诏费伯雄诊治获愈,赐“是活国手”匾。道光帝患失音之疾,进药也愈,赐“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联。后又相继为林则徐、左宗棠、向荣等诊病,被誉为“费氏神方”,并获向荣亲书“功同良相”匾。《清史稿》云:“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号退叟。祖上曾掌事明太医院。他自幼随祖父习医16年,医术精良,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光绪五年(1879)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以后,马培之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

孟河医派脉法之源远及《脉经》《濒湖脉法》,近可溯及乾嘉时期御医王九峰的《九峰脉法》。王九峰精通切脉,初游扬州时,有将军延请诊视家中女儿之病,女垂帐候诊,仅出一手。王九峰脉诊为身孕,且言必生男。家人完全不相信,经剖腹产,果如所言。相传王九峰能双手把脉,且准确无误。王九峰与孟河医派著名医家费伯雄、马培之两家渊源深厚。曾与马省三会诊阴阳毒,为费伯雄改医方,并称赞费伯雄为可造之才。而丁甘仁、巢崇山又得益于费、马二家。可见,费、马、丁、巢四家脉法都曾受王九峰影响,打上《九峰脉案》的印记。

孟河名医迁徙或返归镇江开创新医派

清道光、咸丰年间,孟河名医不断向外迁徙。沙石庵迁镇江大港,贺季衡迁丹阳,其他迁上海、常熟、无锡等地。

孟河医派沙氏迁居镇江,派生出“大港沙派”。孟河医派在乾隆年间,有沙晓峰、沙景韶父子,以中医外科名重一时。沙氏后人分为几支,一支留孟河,一支迁镇江大港。大港沙氏祖孙父子数代业医,医誉鹊起,名震江淮,开创了“大港沙派”。

“大港沙派”开派人物为沙书玉(1816-1887)、沙书瑞兄弟。沙书玉(一作玉书),字石庵。祖晓峰公,世医孟河,先君景韶继之。《续丹徒县志》载:书玉继承家学,“精内外科,医学甲一郡,声振大江南北。著有《疡科补苴》、《医原纪略》等书,皆自抒心得,能发前人所未发。”他尤擅治温病,宗法清著名医家叶香岩,大得其真传。沙氏处方,原载一抄本,名《外科金不换》,在及门弟子中抄写流传,代有传人,世有“大港沙派”称谓。其子孙继以医名世。沙书瑞,字序五。与兄书玉,精研医学,助其兄著《疡科补苴》、《医原纪略》。其子孙,均世其学。

孟河医派贺季衡返回家乡丹阳行医,派生出“丹阳贺氏流派”。贺季衡(1866-1934),原名钧,号寄痕。丹阳人。7岁时患肠痈经马培之治愈,后从马培之学医6年,孜孜不倦,悉心钻研,深得马师器重。学成后回丹阳,医道精益求精,临症50余年,经治病症,疗效显著,危重者每能化险为夷。其诊病审因,辨证准确,制方遣药,严谨而无偏倚之弊。博采众方,善于化裁。师法而不执方,据实创新,务求中病。江浙沪一带,从学门生遍布各地。所收36门人,个个为名医,如南京名医张泽生、单兆伟教授;上海名医颜亦鲁、颜德謦教授;其孙贺桐孙,也是江苏省名中医。他将孟河医派发扬光大而成“丹阳贺氏流派”。晚年以“指禅室”名其斋。还将临症医典补加按语,编成《指禅医案》30册,聂云台欲为之刊行,贺季衡认为尚未尽善,未出版行世。今刊本《贺季衡医案》(1983)为其孙贺桐孙转录门人抄本,并加按语辑释而成。

镇江“大港沙氏医派”和丹阳“贺氏流派”代有传人,如今正努力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