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一枚珐琅银质徽章的前世今生

2021-11-30 14:46 来源:京江晚报

“三张早期‘镇扬旅行团’宣传单”稿件刊登后,收到读者的积极反馈。市民闫佳称其收藏了一枚徽章,可能与“友声旅行团”有关,而且他还找到了一些线索,可以将目前公开资料显示的镇江旅行代办机构的历史提前。

这枚徽章不简单

图1

图1

在闫佳家,记者看到了这枚宝蓝色的圆形徽章(图1),它个头不大,直径仅1.75厘米,上面有两个篆字,十分精美。说起这枚徽章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大约五年前,闫佳在我市古玩市场见到这枚徽章,上面的篆字饱满,文化气息浓郁,他一眼就喜欢上了。因为当时的价格不算高,便有心收入囊中。当然,那时他并不知道这枚徽章的出处和价值。

图2

图2

但作为一名资深徽章藏家,闫佳却有着自己的判断:首先,这枚徽章背后刻有“镇”字和“214”数字(图2),可能指代镇江;其次,这枚徽章出现在地皮客手上,他们也是在此地淘来,按常识推断它应该出自镇江。三年后,闫佳想弄懂上面的篆字,便将徽章图片发到“江苏章友会”微信群请人识读,此“章友会”是江苏省内徽章爱好者的交流群,果然有高手认出了“友声”。今年闫佳请朋友找来相关资料,还在网上搜索信息,终于把手上的这枚徽章搞懂了。

原来,这是一枚珍稀的珐琅银质徽章,一般的民国徽章是铝质、铜质或合金,银质较少。为什么说它是银质?闫佳找到一篇2014年浙江旅游博物馆的报道,其中有一段:“博物馆收藏有数千件馆藏展品,浙江旅游学院教授何宏指着3枚制作精美的珐琅银章告诉我们:‘这是中国最早的自助旅行组织——民国友声旅行团的徽章,是花了2万元从上海一家收藏品市场淘来的。’”这透露了两个信息,徽章是银质的,且价格不菲。再通过网上图片比对,闫佳发现,当年制作的“友声”徽章分两种:一种是各地分团成立的徽章,比如镇江分团背后刻“镇”字,无锡分团刻“锡”字;另一种是友声旅行团领队所用的徽章,从数量上来说,后者更为高级。

从收藏角度而言,闫佳算是捡了一个漏,不过这个漏是以学识和判断为前提,并以十多年的持续性关注为代价和时间成本。从个体角度而言,即使是一名专业藏家,有时要弄懂一枚徽章也需要几年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上周,闫佳偶然读到本报“揭秘”版,其中有一句提及友声旅行团曾在镇江设立支团,这令他心有戚戚焉——其五年来摩挲至今的“友声”章便是最好的证据。

镇江支团的情况

尽管有徽章作为物证,但要真正还原“友声旅行团镇江支团”的历史并不容易。记者根据闫佳提供的线索,梳理出了一个大致脉络。

当时,友声旅行团除上海总部之外,还在湖州、汉口、杭州、镇江以及无锡五个城市设有支团,各支团与上海总部性质一样,以提倡旅行为宗旨,都为团员业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1932年镇江支团成立,其发起人为朱瑾如、童仁甫、杨公崖、杨贯之、戴百川、金铸人、周子庚、郑实秋、唐奇及胡锡五等人,担任支团委员处理该处团务。可以想象,当年镇江是多么会赶时髦的一座城市,其深受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和影响,这种关联度比省内的其他城市更为深刻和迅猛。相对而言,无锡支团成立则要滞后许多,它到1937年1月才成立。其团员人数骤达百余,与镇江的组成人员一样,多系当地知名人士。

从镇江支团的诸位发起人中,我们可以约略感受到这一社团的高端:朱瑾如是《镇江指南》的编撰者,理所当然是旅游界大佬;童仁甫是在镇江创办《三山日报》的回族知名人士,应该是媒体精英;杨公崖在镇江办过“植青学校”、“九·一八”图书馆等机构,属于标准的社会贤达;杨贯之、戴百川同为“己未星期演说会”的筹建者,他们积极传播进步思想……这些时代精英且全是先进分子力捧的社团当然不会差。

图3

图3

图4

图4

在民国36年编印的《友声旅行团简史》(图3)中,有一张老照片描述了镇江支团的情况:在一幢宏伟的庙宇前,大家分成四排合影(图4),前两排坐台阶,后两排站立,照片说明是——“本团团友与镇江支部同志摄于金山寺”。上面至少有80人,足见这次活动的规模,不过现在已无法区分“本团团员”与“镇江支部”的所属。但记者还是有所发现:其一,男同胞居多,女同志为点缀;其二,手上道具不少,左右两侧均有人拿三角旗。这可能是旅行团的队旗,类似于现在旅游领队举的小红旗。

公开资料显示,镇江最早的旅行社成立于民国25年(1936年),当时中国旅行社在镇江大马路(现迎江路)、中山路设立了两个服务点。如果按照“友声旅行团镇江支团”的成立时间来算,那么比它还要早若干年。

“宁镇扬”旅行团

可惜,友声旅行团的良好发展势头被抗日战争打断,各支团因此遭受巨大损失:湖州支团负责人在武昌被炸身亡,无锡、汉口、镇江支团诸团员流亡于战火之中,联系中断,至战后各支团仅存杭州一处。不过,上海总部经社团重组后依旧开展活动。上期“揭秘”版提到解放初期“镇扬旅行团”的状况,有读者多方查询,竟找到了民国时期友声旅行团的通告照片。

图5

图5

这是一张“旅行通告”(图5),时间是“中华民国卅六年三月廿八日”,请“何慧娟”女士收,从上海友声旅行团总部寄出。通告上并无邮戳,说明可能有信封。通告开篇的“启示”云:“目前旅行不特交通工具不敷应用,即各处舟车膳宿设备亦尚不能大量供应,故本团每次旅行设备均依据通告上定额人数布置,从不多备,临时加入概不招待。又儿童在舟车膳宿方面亦须占一席地位,所以儿童事先未报名参加者请勿携带是幸。”通告上注明了前往昆山的第1327次旅行信息、前往宁镇扬的第1328次旅行信息、前往杭州的第1329次旅行信息,以及前往奉化的第1330次旅行信息。

图6

图6

来看第1328次旅行信息(图6),前往地点是镇江、南京和扬州。日期是:“四月(四、七)日上午(七、九)时(正、卅二),乘(凯旋、钱塘)号对号车往返”,费用是廿五万元(儿童一律),定额为40人,报名为“即日起凭团证”,截止时间为四月二日晚九时(额满提前截止),具体事项为:“四月四日上午六时三刻前,在北站大厅内向本团干事报到,领取车票后登车。”游程为:“四月四日十二时十八分抵镇江游览后宿,四月五日晨往南京游览全天,后乘原车返镇江宿,四月六日至扬州游览,后返镇江宿,四月七日上午九时卅二分乘钱塘号车,二时四十五分抵沪。”

果然,抗战胜利后友声旅行团的活动依然频繁,旅次的编号都以“千”计数,这说明它可能将抗战前的旅次编号顺延了下来。以这趟“宁镇扬”旅行为例,前后要花四天时间。镇江作为其中一个目的地,还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当然这也是拜当时的交通条件所赐。更为可喜的是,旅行中三天都在镇江留宿,无一在南京或扬州住宿,镇江将各位团员旅途花费的大头悉数斩获。从中可一窥当时镇埠的团队接待能力,应对40人旅行团应该绰绰有余……

友声旅行团一直标榜为非营利团体,它虽冠以“旅行”二字,却并非纯粹的旅行团体,而是混杂着各类文体、教育、公益活动,更类似于现在的NGO组织,是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产物。唯其特殊,才造就了一大批拥趸者;也正因为这种特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巨变中被淘汰出局。回溯过往,友声旅行团毕竟为镇江早期旅游史写下了值得记取的一笔。历史的拼图游戏从来不乏后来者,你需要的运气可能就是一枚小小的徽章。(竺捷)

图1.2.3.4 闫佳 提供 图5.6 竺捷 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