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民国新河街区的私塾和学校

2021-12-06 15:27 来源:京江晚报

文/王礼刚

19世纪中叶,由于镇江江河之便,钱业、木业、江广业等五大业繁荣了镇江商贸,江南运河第一街的新河街成为了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典型的商贸古街。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商贾们希望街区商贸发展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文化教育的支撑。由此,清末至民国时期,私塾、学校遍布新河街街区。

新河街区的文化教育,大致可以分为“新河街区的私塾”、“新河街区的学校”、“工商、宗教办学”等三个方面。什么是私塾呢?《镇江教育志》记载:“塾”原指西周设置于地方的学校。《礼记·学记》有“古之教育,家有塾”之说。孔颖达疏称:“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以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

a0687806-87e7-4202-bf59-06eed0058300

上河边街巷 王礼刚 摄

先讲新河街区的私塾,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龙亭巷有塾师训练班毕业的顾焕文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25人,男20人,女5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三阳巷有塾师训练班毕业的刘在源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20人,男15人,女5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上河边有教读二十余年的倪伯韶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15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新河街由江苏职中毕业的沈家勤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27人,男15人,女12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新河街有教读多年的张进卿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12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浮桥巷有扬中师范毕业的王元泰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41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10月,盛家巷有塾师讲习会毕业的刘监卿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18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荷花塘有曾任教员塾师等职的王德泰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24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新河街有教读13年的刘翰如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学生21人。

再来看当时新河街区的学校规模:民国元年(1912),新河街有区立第五国民学校两个班,41名学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新河街小学有5个班191名学生,盛家巷初小一个班有67名学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8月,县立盛家巷小学有5个班243名学生;新河街初小3个班129名学生;上河边初小3个班152名学生;浮桥巷初小2个班107名学生;上河边私立小学,有3个班172名学生。

b3a493ec-1c5d-4c93-963a-0679414d5274

药业公所旧址 王礼刚 摄

接着来看工商界办学情况:位于镇江市上河边132号药业公所,此处由张秉衡等国药业同仁创办培初小学。药业公所于1908年始创小学。上世纪三十年代有3个班级152名学生,教职员5人。五十年代为私立培初小学,有4个班级学生209人,教职员5人。现仅存半截雕花门楼,存有石额、石碑及其他石刻。

民国十七年(1928)2月,郭礼征、郭霄庭等创办私立大照职工子弟学校,收进儿童40余人。1929年,添置教室,儿童增加到60余人。1930年,添办了高级班。1931年,高级班第一届毕业。这座学校是一座完全小学制学校,校址附设在大照电气公司内,设立了教务、训导、事务三部,由叶肇基主持校务。到1936年,培养了6届毕业生。抗战胜利后及1949年后,从事电业工作和业务骨干,大多是大照职工子弟学校培养的学生。

当年宗教界也在这里办学:新河街回教堂,创办初期,曾利用寒暑假办“回民幼童学经班”,后改名“清真小学”,“清真小学”界碑仍在原处。回教堂的原始发起人有哈德成、法捷三、达静轩、段润州、赵长海、童锦坤等。回教堂建成后,先后聘请了不少有名望的阿訇主持教务。

从上述私塾、县立小学、私立小学、工商和宗教界办学来看,这片区域私塾、学校之多,学生之众,也是当时新河街商贸兴旺、名人大家众多的一个因素。民国十七年(1928)5月,“济南惨案”后,新河街小学与县立的8所学校组成“四·一联会”,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举行儿童抗日作品展览。1933年,“四·一联会”展出了抗日文艺作品。事往日迁,新河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私塾和学校,见证了新河街因江河而兴的商贸繁荣。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