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埽埂嬗变大埂街

2022-01-12 14:31 来源:京江晚报

大埂街 图:王礼刚 摄

大埂街 图:王礼刚 摄

文/王礼刚

恃为天险形势的长江镇江段,隋唐时江面阔四十里,宋元江阔十八里,清时江阔七里半。汉代枚乘《七发》形容江潮,“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大江潮急浪涌,沿江圩岸坍涨无常。为保护行舟安全和江岸稳定,清初镇江在北固山下至蒜山下沿江,修筑了拦截江潮的水工埽埂。

《光绪丹徒县志·河渠叙》记载:“漕河,江口旧筑埽埂一道,由北固山下江滩向西起至蒜山下小码头止,长三里许。埂内河口由西北向东长一里许,而后转南。埂有损塌,即加修补。盖以拦江潮之冲激,俾以漕艘出江无患也。今兵燹后,埽埂坍没过半,自河口向西全无拦蔽。潮汐向东南入河,竟成直势,各船出入篷缆难施。且江潮入河,来急退缓,沙泥易垫,埽埂固待修复也。”

回到标题“埽埂嬗变大埂街”,顾名思义,人们就会把埽埂与大埂街联系起来了。埽埂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由拦截江潮中的旧基一段变成了沿江街道大埂街。大埂街东至荷花塘巷,西至新河边,长170米,宽1.6至2.6米。埽埂还有的部分后来成为江边大马路、苏北路,即今天的长江路。

埽埂,也叫埽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埽,是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圆柱状,用作保护堤岸,防水冲刷。用许多埽做成的堤坝或护堤,就是埽埂,起到防江潮冲刷和坝的作用。镇江沙洲滩涂多生长芦苇,芦苇和石块是制作埽埂的主要材料。芦苇在水里耐腐,又是制作埽埂的好材料。

京口运河临江埽埂,始建于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续行水金鉴》记载:“雍正前,江口并无工程,故无修防。乾隆元年,始建临江埽坝。”《续行水金鉴引南河成案》记载:“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月,江潮盛涨,京口沿江埽坝,随时修护。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镇江一带,临江埽工完竣。”埽坝的修护达两年之期,可见这项挡浪水工工程量还是很大的。

《江苏水利全书》记载,同治四年(1865),埽埂坍没过半,自大京口向西全无埽埂拦蔽。“丹徒县议,修复漕河口沿江埽埂。”从《江苏水利全书》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大埂街在同治年间还是江岸。什么时间嬗变形成街道,没有记载。

新河街文保碑 图:王礼刚 摄

新河街文保碑 图:王礼刚 摄

到了光绪末年和民初,大埂街已经融入到了新河街闹市繁华街区之中。新河街街区已经由新河街、大埂街、荷花塘街、东菜市街、上河边、小盛家巷、荷花塘巷、新河边、三阳巷、水炉巷、龙亭巷、孙家巷、堂子巷、尹家巷、虹桥门街巷组成。居住在新河街名人有刘鹗、徐宝山、郭鸿诒。新河街128号是陈公馆,新河街132号是黄公馆,上河边98号是黎姓住宅等等。工商会所有米业公所、药业公所、木业工会、江广业公所、泾太公所等等。新河街同善堂、静瑞堂、安仁堂、清真寺等民间慈善,和着新河街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名人故居,每一座工商会所,无不繁荣着这片街区。

大埂街位于新河街区临江北段,也是商家必争之地。位于京口漕河江口,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常镇道陶森甲始建的平政桥。位于平政桥南,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原小闸处建造了一座跨运河,连接小闸口和大埂街的小闸桥。两座桥梁的贯通,大埂街更是寸土寸金的地段。1922年出版的《镇江指南》记载,大埂街时属城外“河北”区域,即运河以北临江区域,人们俗呼叫“河那边”。清末民初,城外西门桥至银山门,因街道狭窄,多为小摊生意。小码头主要是木材生意。原江边轮埠又多向“河那边”一带迁移。煤油栈、电灯厂、榨油厂、电报局等颇多殷实商铺皆在这个区域,这里的商贸繁荣不同凡响。1931年出版的《镇江指南》“自治团体”记载,大埂街区域已经形成大埂镇。大埂镇辖大埂街、小闸口、虹桥门、招商局江巷及棚户。米业坤大字号、竟成字号,煤铁锅业裕兴字号,酒酱业景泰字号落户在大埂街经营。“河那边”人气旺盛,商贸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