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小探九华山古道

2022-01-14 14:21 来源:镇江日报

ea4866ac-49e2-4ad4-bdd6-aaf9f31a55f3

3525e5b4-4688-42a7-8b7e-5bee775de459

□ 茅福顺

说起九华山古道,关注它的镇江人不少,它终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

古代镇江交通以水运为主,但陆路交通起源也较早。远古道路,是先民们为了生存、斗争在荒野中走出来的。路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秦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统治,积极开发交通,修筑了横亘镇江境内的驰道。六朝时,京口至建业(今南京,后称建康)的道路,是江南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宋代承前启后,镇江道路交通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情况:一是句容至镇江道路的凿通。据《弘治句容县志》,宋代“有义民高志崇,自县治东北至镇江府,倡率众力凿为通衢,於山涧断行处,造数十桥”;二是西连南京道路延伸。而京口九华山古道的形成是不是于此时,目前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不可臆断。

元明清时期,随着驿传制度的加强,驿站更广泛设立,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间陆路交通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道路建设。那么京口九华山古道形成于何时?古代镇江方志没有详细记载。笔者查找《京口三山志选补》中有介绍“黄山”云:“黄山在岘山之西,其上怪石嶙峋,岩磴险仄,一径逶迤,直与九华廻龙诸岭,又句曲、金陵之孔道也。”又云:“(明)嘉靖间,山犹僻,绝徒旅,暮夜不能行。僧有古道者,始建庵楼于山腰,修石路,通来往。”文中“句曲、金陵之孔道”,当指古代通往句容、南京的主要通道。“直与九华廻龙诸岭”,此指九华山古道连接句曲、金陵。什么时候有此古道?文中指出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前,就存在了。

明嘉靖间,僧人古道,始建庵楼于山腰,改建山路,铺设石板,功不可没。完成了道路修筑的技术更新,为后世的道路建设树立了楷模。九华山古道为通句曲、金陵之孔道,原为土质路,僧古道受其启发,认为路面如果能用石铺道,必能保持长期坚固,使推重负载之往来者,免受跋涉之苦。于是,对寺庵西北的上下山道路进行彻底的翻建。而僧古道其人,方志没有生平记载。笔者认为此僧名为虚称。僧人修石路,通来往。筑路的艰辛,劳作的艰难,可想而知。后人为记住修路者,而隐去真名,称此僧人为“古道”,以示后人铭记不忘。

明末官员彭宗孟,万历二十四年(丙申 1596)游京口南山,在“京口纪游”中描述道:“自此而下,则孔道直达江口,山皆作青石怒出,即不大峭绝,亦足娱客。”

从文中可以看到九华山古道的文字描述,也有力地证明了古道形成于地藏寺始建之前。九华山地藏寺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孔道”指句曲、金陵之孔道,“青石怒出”为青石板路。当时明代郡守霍镇方有诗为证,“白石通歧路,青莲转法轮。”(《九华山》)清代邑人赵佩湘的“叠石难为路,盘旋上九华。”(《登小九华山》)

“天下名山寺占多”,这里古道以佛教名山京口九华山为中心,在九华山和岘山相夹的幽谷里,沿着山脚东西两侧,修建的一条古道,延伸至榨树冈西南乡。九华山为南山第一高峰,海拔185米。当年九华古道有青石板路长数千米,宽约2.5米,蜿蜒曲折,古朴自然。万历府志载:“岘山,在城西南五里。因建地藏寺于此,山遂名九华山。”文人游历至此,仰观俯察,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赞叹九华山的自然景物和佛寺景观,明清诗人赞云“九华昔胜地,梵宇白云隅”“峰回三面合,寺涌九华开”。因此,自明清以来,九华山附近先后建有地藏寺、幽栖寺、高崇寺、高安禅院;岘山庵、观音庵、大士庵等。然而,这些寺宇的创建和兴衰,与九华山古道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古道沿线经济繁荣,交通也比以前更为便捷,从而吸引大量的文人墨客途经古道,由此入镇,这些往来于此的游客、商旅,有人就将沿途所见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1936年8月底,云南学者李根源来镇江游玩,去拜谒杨文襄公墓时,“过岘山顶,有观音寺,寺僧大广,北京人。寺北大路通小九华山顶,有地藏寺,笪江上晚年诗书习画于此。下山向谷底行,迂曲崎岖,兵家要隘也。”这里描述到岘山顶上有观音寺的记载。他提到的“大路”,就是指我们今天探寻的古道。这条古道,是行旅运往之途,是通往句容、南京的青石板通道,是镇江对外交流的通道。

清道光年间,京江画派周镐绘《京口二十四景》图,有“九华层云”和“岘山策蹇”二景,从中我们依稀可见当年古道的模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