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赵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

2022-01-24 14:32 来源:京江晚报

文/赵金柏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1881-1911),字伯先,镇江新区大港镇人。他用毕生精力改造新军,组织发动庚戌新军起义与黄花岗起义,点燃新军武装起义的烈火,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改造新军

1903年,赵声密撰《保国歌》痛斥清王朝的残暴罪行,主张创建共和。1905年底,打入新军的赵声在广西由黄兴介绍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1906年初,赵声在新军九镇担任军官,利用招兵机会将他在社会结识的革命志士与在家乡集中培训的大批热血青年都招入新军。他在新军中培植中下级军官,以中下级革命军官为核心,自上而下的对新军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启蒙与改造。

招兵后赵声升任九镇三十三标标统,即将一批可靠的革命同志,陆续保荐、安排到三十三标各级领导岗位上。如:一营管带伍崇仁、二营管带顾忠琛、三营管带柏文蔚、一营左队队官江谦吾、二营右队队官冷遹、宪兵正目李竟成、炮兵队官熊成基、倪映典等。在赵声的组织领导下,一支革命新军在不断发展。1906年2月赵声带领柏文蔚、倪映典、林述庆、林之夏、冷遹、伍崇仁、李竟成、陶骏保、赵念伯等第九镇军官加入同盟会,使新军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成分与革命力量。

赵声以新军训练条例要求“练兵”与“训兵”并重为由,在军中开办“阅书报社”,每周对士兵作“精神讲话”,以军人养成教育为名,行革命宣传之实。江谦吾的回忆录说:赵声为了培养部下,成立中下级军官讲堂,每天两次外操,两班讲堂。他严督训练,每逢星期六行军一次,他率领全营到南京孝陵卫一带野外演习,并作精神讲话。休息时间,常与官兵讲述元、明、清的历史,如朱元璋起义推翻蒙元统治,满清入关,对内残暴,对外昏庸无能,立下不平等条约等等的历史故事。赵声讲演激奋慷慨,闻者莫不泪下。就这样,赵声在南京新军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三十三标被他打造成为反清救国的革命堡垒,在苏皖地区布下了革命火种。两江总督端方曾气急败坏地说:“三十三标皆革命党,可用大炮轰之”。从端方的这句话中可见短短一年的时间,赵声运动新军、改造新军取得何等的成效。

1907年初赵声到广东新军,在广东新军有效地进行了宣传和组织工作,与南京一样迅速形成了以赵声为核心,以中下级革命军官为主体的新军革命党群体。1908年春,赵声改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英武魁伟的赵声成为青年军人的偶像,被军校师生们崇拜为“活关公”。他借机调朱执信、张醁村、姚雨平、胡毅生、姜证禅等革命党人来校执教,大力发展革命党;培植了邓演达、邓演仁、陈铭枢、蒋光鼐等一批新军革命的后备力量。

赵声人格高尚,文武兼资,他“对上不谄,对下不拿大”,他“愿交天下士,倾我怀中藏”。他“聊持肝胆与君期,欲存天职宁辞苦”,在革命党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与人格魅力。广东军界革命党原有两派,以姚雨平、张醁村为代表的巡防营革命党与新军革命党不相往来,各自为战。在赵声的感召下,广东军界的各派革命力量都团结在赵声麾下。

1908年,南方新军扩建,赵声安排革命党人倪映典任新军炮兵军官,安排冷遹到广西开展运动新军工作。同年冬,赵声调任新军第一标任标统又大量安插革命党人到各部队任职。在赵声的不懈努力下,广州新军中的同盟会会员增加到三千多人。在赵声统领的一标、二标及倪映典的炮营中,官兵“加盟人数已达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张醁村:《庚戌新军起义前后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二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284页)

二、战略部署

1906年,当革命党的死敌,号称“杀人之枭”的端方来任两江总督时,有同志向赵声提议:待“端方上任接印时即阻杀之以起义”。赵声认为九镇新军虽然具备了相当的革命力量,但安徽、江西方面还未准备和联络好。他说:“孤立无响应必败,非俟苏、皖、赣运动成就不可。亦必联络南京镇兵以外之军队,同时并起,方足以举大事”。

对于孙中山执意要求在广东起义,赵声顾全大局,对战略作了全面规划。赵声去广东发展前,授意熊成基去安徽发动新军;冷遹、倪映典等同志继续积蓄江南革命力量,待与广东相互策应。“1908年春夏之交,赵声在广东新军频繁的革命活动受到当局的怀疑,为避敌耳目,麻痹敌人,借口回家省亲,与江浙皖赣诸地同志进行联系”(赵启騄《赵声革命事迹》),进一步落实与协调这一战略布局。

在黄花岗起义的准备过程中,赵声兼任交通课课长,交通课的职责就是联络长江中下游各省,负责运动其他省份响应,为起义后的北伐作准备。因为长江中下游的布局就是他亲手实施,其革命力量多是他栽培的旧部。赵声委派谭人凤带着必要的资金到江浙赣湘鄂等地启动党人,设立机关,准备响应。

庚戌和黄花岗两次新军起义虽在广东,但参与两役的领导者和重要革命党人,却遍及中南各省,这与赵声多年经营长江和广东新军形成革命力量的网络直接相关。后来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北伐流产,但赵声的先期发动工作与布局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和相继各省的光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武昌起义后赵声同党余部领导的江浙联军在迅速光复上海、镇江,攻克南京的过程中,发挥着影响全国、震慑朝廷的作用。江苏巡抚程德全上奏朝廷说:“不患武昌失陷,而患各处之响应”。

赵声通过五年艰苦卓绝的工作,在长江中下游与两广地区运动新军、精心布局,造就了革命的大势。

三、引爆起义

1908年11月22日赵声的部下熊成基、倪映典在安徽新军发动了安庆起义,这次起义是赵声革命路线的初步实践,新军起义突破并改变了会党举事的观念、策略和模式,给同盟会带来了希望。安庆起义失败后,倪映典应赵声之召,潜入广东新军,在赵声的领导下策划、组织广州起义。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率新军千余人发动庚戌广州起义。起义虽然因意外事件而失败,但它有力地证明赵声改造新军为革命主力的路线行之有效,这次起义使各省处于斗争一线的革命党人受到巨大鼓舞,使海外同志看到希望,赵声的新军革命党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1910年6月,孙中山电邀赵声、黄兴、谭人凤、林文等人去日本会面,孙中山认为:自赵声领导广州新军以来,成效卓越。1910年6月底孙中山、赵声、黄兴在南洋再次会晤。“时中山至南洋庇能埠,筹有巨资,君(赵声)偕黄兴至庇能,与中山商决大举之策,策定,回香港设总机关部,同志举君(赵声)为内部总长。中山为外部总长。”(柳诒徵《赵伯先传》)所谓“外部总长”是担当海外联络、筹款与购买军火;赵声担任的内部总长,是负责国内的武装革命。

1910年11月,同盟会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主要领导人会议。“参加会议的同志,咸感屡次起义失败……大家都摇头叹息,表示悲观,主张起义不妨暂缓。独有赵氏昂然起立,力排众议,主张再接再厉,不可稍有间断。”赵声清醒看到,气可鼓不可泄,刚刚点燃的新军革命之火必须再接再厉,才能营造革命的大势。赵声的意见得到孙中山、黄兴的支持,会议决定以新军为主力,另外组织八百人的“选锋”敢死队作为起义先导。赵声与黄兴负责具体策划部署。

槟榔屿会后赵声在香港设立机关,调兵遣将,派革命党人潜回广州,恢复旧据点和增设各处秘密机关,进行联络,开展活动。

1911年3月10日,统筹部召开“发难会议”,决定起义于4月1日举行,赵声任总指挥,黄兴为副总指挥。议决:起义军分为十路,鸣号同时发动进攻。会后,赵声深入各“选锋”敢死队中作战斗动员和军事辅导。

1911年3月29日,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爆发。虽然,温生才节外生枝刺杀孚琦等原因使起义再次失败,但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新军的革命烈火被点燃,全国的革命大势已经铸成。新军本是朝廷用来维持统治的支柱,却接二连三地起义,使朝廷苟延残喘的心理彻底崩溃。孙中山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他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四、奠基革命

黄花岗起义失败,使同盟会的缺陷全面显露出来。作为同盟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赵声深知同盟会的现状与缺陷,但万事开头难,赵声以革命为己任,在同盟会主导新军武装革命,以“大好头颅拼一掷”的献身精神推动武装起义。

在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中,孙中山、黄兴与赵声志同道合、肝胆相照。赵声对长自己15岁的孙中山与长7岁的黄兴十分尊重,他们也十分信任和倚重赵声。在同盟会主要领导人的会议上,赵声力排众议主张从快再次发动起义,得到孙中山黄兴的支持。赵声担当起组织策划发动新军武装起义这件同盟会自成立以来的最重大的任务,以自己的生命担当来统一同盟会的意志。

因赵声组织庚戌新军起义遭当局重金悬赏通缉,且他长期在广州担任新军军官,很多人认识他,不宜过早露面,他率领的攻坚敢死队又都是江皖口音的外地人,容易暴露而只能在香港待命。统筹部决定黄兴先去广州按计划作临阵战斗布置,赵声暂时坐镇香港指挥,自起义发动的前一天再赴广州统帅战斗。

起义前,突发温生才刺杀事件,先期到达广州的黄兴临阵反复更改起义计划。二十九日,在赵声率领的大队人马未到达的情况下,慌乱失措的黄兴产生一人拼死以谢天下的想法,不顾赵声的指令,不听谭人凤的阻拦,率百余人的起义队伍攻打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当赵声率部赶到广州时,起义已经失败。

起义失败,赵声悲痛欲绝,赴顺德,谋再举,未能成功。4月8日,积劳忧愤的赵声腹痛不止,医者诊断是阑尾炎,开刀时他拒施麻药。大概只有医生这刀割之痛才能冲淡他的心痛,冲淡他的忧愤。

起义失败,赵声没有责怪任何人,在当时的处境下,大概只有殉道成仁才能“谢天下而激后起”,他激励同志说:“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在极度的忧愤、极度的疼痛中他死于阑尾炎。

为发动武装革命,赵声耗尽心血;面对失败,他用生命的最后一点气力为革命党疗伤止血,最大限度地化消极为积极。“迨身死,中外之士识与不识,闻之皆为流涕,尤足以振荡天下之人心。继此接踵而兴,以发扬神州之光荣者,何莫非君之英声义气有以扇被之耶。”(柳诒徵《赵伯先传》)

回顾赵声(1881—1911)短暂的一生,他将新军改造为武装革命的主力,在南方诸省建立相互响应的战略布局,接二连三地发动新军武装起义,从根子上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铸就成改天换地的大势,这才有武昌起义及全国风起云涌的响应,才有清吏的树倒猢狲散,才有迫使皇帝退位的威慑。赵声对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历史贡献,他的历史作用在当时无人能替代。孙中山在《江皖烈士追悼会启》中说:“大江上下,夙愿多豪杰之士,十稔以还,烈士奋起,或潜谋狙击,或合举义旗,取义成仁,项背相望,如赵君声,吴君樾,熊君成基,倪君映典,尤其卓然著称才也。”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