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老物件“虎虎生福”

2022-01-28 14:24 来源:京江晚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视为象征勇气、力量和财富的瑞兽,也是扶正镇邪的保护神。新春佳节临近,记者在我市搜罗到一些与虎有关的老物件,祝所有读者“虎虎生福”。

西晋越窑青瓷虎子

图1

图1

我市藏家王冰洋有一件西晋越窑青瓷虎子(图1)。长26厘米,高19厘米,通体施青灰色釉。口部堆塑虎头,五官以细阴线刻画。器腹部收缩,两侧刻画羽翼纹,四肢肌肉发达,四足蹲伏,底部露胎处有明显垫烧痕。背上塑贴弧状提梁,整体造型生动。

“虎子”起源战国,流行于魏晋,因外形似坐卧的老虎而得名。这件器物以老虎造型为之,传说与西汉名将李广有关。《西京杂记》载:“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骷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东周时期就有虎子造型的溲器出现,如1980年长沙五里牌墓葬出土一件战国木制漆器虎子,1985年镇江谏壁出土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虎子。关于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用于便溺的容器,另一说是水器,其用途考古界至今未有定论。

明“乳虎游春”瓷片

图2

图2

图3

图3

市民黄先生有两件明代虎纹青花残片,一片是明代正德年间的碗底(图2),直径约11厘米;另一片是明代空白期的小半个碗(图3),年代约在天顺景泰之间,碗底至口沿约9厘米,碗底绘虎,碗外壁也绘虎。张浦生在《青花瓷器鉴定》一书中将此类纹饰称为“乳虎游春”,从此盖棺论定。这类青花瓷片虽然画的是虎,但看上去皆像猫,尽管老虎属猫科动物,但虎的霸气、王气却荡然无存。

从造型看,这类虎脸类似卡通画法,皆有笑意,身上虎纹不显,且身边一定有类似蕨类的大叶植物作陪衬。景泰、天顺属明前期,正德属明中期,明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花瓷上的虎纹都是如此画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知这是当时瓷工们的约定俗成,还是匠人依葫芦画瓢图省事,抑或是朝势在画风上的自然流露,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晚清布艺虎头鞋

图4

图4

市民王娅有一双清代江南地区的刺绣虎头鞋(图4),做工精美,长16厘米,虎头鞋青绿色绸布为主调,蓝色棉布纳底,红色布条镶边装饰,施以彩线刺绣进行虎头及鞋身描画,生动可爱。据记载,虎头童鞋有男女之分,不同颜色及样式表达不同寓意。绿色虎头鞋为女孩用,谓之“绿娘子”,同样有望女成凤之意。

虎头鞋是一种民间手工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北方地区也称猫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还是一种吉祥物。穿虎头鞋是汉族民间育儿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通常在小儿满周岁或生日时穿新做的虎头鞋。民间认为这样可为小孩壮胆、避邪,也有祝愿小孩永远健康之意。

民国“持剑刺虎”壶

图5

图5

市民张先生有一把民国“持剑刺虎”瓷壶(图5),高13厘米,底径11.7厘米,口沿残。背面墨书题款“月明生晖,江西景成轩出品”,似于画面无关。民国画虎纹的瓷壶极少,所以比较稀奇,但更奇的是这只萌虎的画法,纯以国画中的“丝毛法”绘就,更像一只缩头刺猬,只有一条尾巴略有气势。它见人来刺不避不躲,如木鸡呆立,相反持剑者更具气势,占据画面主动。

这莫非有典故?张先生查到一则“卞庄刺虎”,它是《史记·张仪列传》中的寓言故事:“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后来常以“刺虎”比喻一举两得。

七十年代虎纹雕花板

图6

图6

市民张先生以前从浙江淘到一块雕花板,正好是老虎图案(图6)。这块板长26.5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所谓木雕花板,就是中国传统古典民居用在窗棂、箱柜、入户门、雕花床等位置的装饰花板。从上世纪初开始古典民居逐渐没落,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开始喜欢收藏这种裹挟着时空之美的老花板。它属于我国古典民居的“标配”,存世量较大,当然最具地方特色的还是安徽徽雕和东阳木雕的花板,2006年东阳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块浮雕虎纹花板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品,张先生认为属于东阳木雕风格。它采用回头虎造型,虎身刻绘虽不多,但形态威武生动。只见老虎一跃而下,顶上有祥云,远处有山峦,整个构图张力十足,较好地体现了东阳木雕刻划分明、适当留白、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这样它能在极有限的平面和空间内,表现比西洋浮雕更丰富的内容。在色彩处理上,这块花板红底反衬金色图案,四周再以金底黑线烘托。这就是东阳木雕常用的朱漆描金技艺,隐含华丽富贵之气,民俗气息较浓。

七八十年代贴花虎壶

图7

图7

市民任先生有两把贴花虎壶。一把是“武松打虎”方壶(图7),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壶高17厘米,最宽处24厘米,从瓷胎看是北方瓷厂生产。俗话说“一方顶十圆”,壶身贴“武松打虎”纹样,应该是国画大师刘继卣的版本。连环画《武松打虎》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刘继卣以清丽明快的色彩、流畅精练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这一故事,因此获得1956年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奖、莱比锡图书展览会金奖,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连环画家。由此可见,当时贴花选取的都是有一定时代代表性的图案。

图8

图8

另一把为圆壶(图8),底款“中国界牌”,藏界一般认为此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品。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陶瓷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醴陵、界牌、洪江、长沙四大陶瓷生产基地最为著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衡阳界牌陶瓷厂凭借优质的瓷泥资源逐渐跻身全国七大专营出口瓷器企业之一。如今在当地还盛传“一件‘界牌’,两件‘景瓷’”的说法。即两件上等的景德镇瓷器,才能够换一件同等的界牌瓷器,可见其名贵。可惜此壶把子处缺损,这种老虎贴花较少见。

八十年代宜兴釉陶虎

图9

图9

图10

图10

宜兴均陶也称宜均,是指宜兴烧制的受宋代钧窑影响并具有独特风格的釉陶。任先生还有两件宜兴釉陶虎,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产品。一件“回头虎”笔插(图9),样式威严,适合摆放老板桌;一件“下山虎”笔插灯座(图10),虎的凶相收敛很多,更突出一种整体稳重,适合摆放家庭。笔插应是笔筒的祖先,这一点目前得到藏界公认。宋代绘画中就有笔插形象,明时笔插为中间一方孔,周围三或四圆孔,到清代演化为单孔和双孔。由于笔筒的出现,不太符合文人审美情趣的笔插,到清中以后基本退出文房用具之列……

但谁也没想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瓷厂纷纷上马制作动植物或人物造型的笔插、灯座,瓷塑笔插可插圆珠笔或钢笔,而瓷塑灯座适用范围更广,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以瓷塑摆件满足办公场所或家居美化的需求。当时人们的要求简单,只希望在案头或床头摆放一些工艺品,既有一定实用功能,又能适当美化环境。这类产品以宜兴均陶最为抢眼,其美在绚丽多彩的釉色与古朴造型的无缝对接,看到它们就会想起那个年代的风华。(竺捷)

图:竺捷 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