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古运河上“程孝子救父”

2022-03-23 16:27 来源:京江晚报

《续丹徒县志》“程孝子救父”记载 图:王礼刚 提供

《续丹徒县志》“程孝子救父”记载 图:王礼刚 提供

文/王礼刚

《续丹徒县志》“纪闻”,记载了清代嘉庆元年(1796)四月,应让撰写的在宝塔山西侧古运河上“程孝子救父”的故事。

应让,丹徒人,原名谦,字地山,号退庵,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道光二年(1822)卒于扬州,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京江前七子之一。“程孝子救父”,应让记录了事情发生的缘由和程孝子救父的经过。程孝子,名元德,丹阳人,因在镇江学裁缝,学成后在镇江开了个裁缝店。程元德是大孝子,开店后把父亲从丹阳接到镇江生活。程元德不仅侍奉父亲起居,还时常陪父亲到镇江景点游玩。嘉庆元年四月二十日,程元德陪父亲往都天庙欣赏都天会盛况。

现在的都天庙

现在的都天庙

都天庙,明崇祯年间若味和尚建。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赵彦称《三愿堂日记》记载:都天会“起于康熙、雍正年间。其盛也,盖在乾隆中纪”。镇江都天会的行会日期在四月初十至二十日之间。行会期间,全城轰动,万人空巷。各业均借行会之机,扩大行业影响,为本地广招客商,洽谈生意。木材、京广杂货、五金洋货等几个行业成交额可达数百万两。都天会期间流动人口达20万人以上,极尽繁荣。

四月二十日,已到了都天会尾声。这天来看都天菩萨出会的人依然很多。那时都天庙坐落在宝塔山西北,《续丹徒县志》记载:武烈帝庙、都天庙、程孝子碑、龚节妇碑、报恩寺、上方寺在鼎石山山西北。都天庙和众多寺庙在一起,来看热闹的人沿着运河边缓缓步行,船家也停舟观看盛景,河面上舟楫相接。

都天庙段古运河属于高岗峡河河段,岸上人群拥挤杂沓,程元德父亲由于人老,不慎失足跌倒,从高岸一下跌入河中。由于河中满是舟楫,人们无法施救。情急中,程元德本能地跳入河中解救。可惜,他跳入河中,父亲没救上来,自己也没上来。待有二日,运河上舟楫才散尽,两人尸体浮上水面,当时看到的人无不感叹。程元德哥哥听到噩耗从丹阳奔赴镇江,归葬了父亲和弟弟。邑人何佳珣等人把程元德救父的孝举呈报丹徒县令刘圭,刘县令命人立碑于河边,让孝道以垂不朽。

“程孝子救父”,《续丹徒县志》与《光绪丹徒县志》年代记载略有出入。《光绪丹徒县志》记载:“程孝子碑,在山下运河口。孝子,名元德,丹阳人,道光元年(1821)四月,随父行至河口,父失足坠水,孝子惊嚎赴救,俱死。翌日,抱父尸出,见者感泣。邑令王台表以石曰:‘程孝子救父投水处’”。《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是道光元年。《续丹徒县志》记载是嘉庆元年,并说明是应让撰文。笔者分析,《续丹徒县志》的记载要准确些。应让是“京江前七子”,道光二年去世,由于人们对他的崇拜,可能是整理者笔误,把嘉庆元年写成道光元年了。

再看《清光绪丹阳县志》补遗卷之十九,记载了清梁恕《程孝子诗》:“孝子名元德,丹阳人。道光元年,随父至河运口,父失水,孝子赴救,俱死。翌日,抱父尸出。邑令王台表以石。‘程孝子,父惊堕河落水底。孝子救父救不起,翌日抱父同出水。彼惟知地之如砥,曷尝知水之无涘。彼惟知亲之可生,曷尝知身之必死。前有曹娥后陈荣,嗟乎孝哉程孝子。’”

程孝子救父,虽然父子都溺水而亡,但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程孝子救父的孝举,深深感动了应让。应让那时刚过而立之年,血气方刚,提笔就把这一故事记录了下来……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运河文化遗迹“程孝子碑”,据传后由都天庙收,近来了解,都天庙也无此碑,不知这块碑流落到哪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