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高资烟墩山上的古建筑

2022-04-02 16:00 来源:京江晚报

文/杨万龙

正月末冬春交替,我们出发乘坐公交去了高资,几十年来奔高资走亲戚,也没时间去看看山上的蚕种场。这次见面聊天就特别注意了蚕种场。首先,询问此山叫什么,始知此山原来叫郑家山烟墩,而当地人都不称呼山名,皆说高资蚕种场或侯家庄。原来山里有大、小侯家庄,人们习惯统称侯家庄。随着山体开挖、时代变迁,这里人早就淡忘了此山叫烟墩山。

烟墩山,明朝年间为抵御倭寇,在山顶建有烽火台并驻有守军,遇倭寇来犯时,白日举烟、夜晚燃火,因为烽火台俗称烟墩,因此得名烟墩山。而且,烟墩山是五里一座,所以烟墩山前加上高资,这就是当时的地标。据说,郑家山烟墩,曾经有驻军防守那定是风水宝地一处。确实,我老表在此生活近60年,地下水就是丰沛甘甜,一直是他们生活的水源。

1926年,本地士绅冷御秋等人士创建镇江四摆渡蚕种场和镇江合作蚕种场,高资蚕种场的创建,追踪根源还是镇江四摆渡蚕种场兴起,四年后才有了“镇江高资蚕种场”。中国是世界蚕业的发祥地,中国丝绸享誉世界,蚕桑文化与中华文明交相辉映,是最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之一。中国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它萌生于数千年前以蚕纹为标志的石器时代。民国时期镇江兴起蚕桑业,不仅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浸润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蚕桑业是一桶金,英商人投资来淘金也是经营有道。于是,1929年,镇江蚕种场创办伊始即成绩显著,在四摆渡及邻近区域出现了投资热,是年即在四摆渡和高资、桥头新建了私营均益、永泰、瑞昌、三益四个蚕种场。

高资烟墩山上的蚕种场 图:杨万龙 摄

高资烟墩山上的蚕种场 图:杨万龙 摄

郑家山烟墩山上的高资蚕种场为东蚕场,场部在句容桥头镇东侧,人们习惯称呼高资西蚕场。为了解镇江蚕桑文化内涵,我们走进镇江高资蚕种场东蚕场旧址遗存老建筑进行寻访。寻访中,看到这里有制冰冷藏室、消毒房,其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上面提到了优良地下水源,这里曾经也在山上建有水塔,临近一口井,水塔增高后用水方便,形如现在的自来水,拧开阀门就可取水。现在山上水塔早已消失,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变迁。在制冰冷藏室外现存一口井,仍然是1米可取的冬温夏凉好水源。

当年,这里环境很好,山上水源丰沛,原是一片荒墟,1927至1929年间开垦,郑家山烟墩有桑园170亩,蚕室楼房三幢,上蔟室及附属室64间,办公室在正中高地上,前面是庭院,周围树木花果点缀。寻访中我们在这里仍能见到岁月留痕的采桑青砖路,中心的办公楼保存完好,朝南挑起的阳台可以眺望蚕桑工区全景,楼顶四面老虎窗,可以观察远方如岗楼值班防守等,所见之处都与镇江四摆渡蚕种场的建筑设施大差不离。

镇江高资蚕种场,民国18年由中英商人合资创建,距今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遗存建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保留到现在。近百年的蚕室、冷藏室、储茧室、消毒房、检验室、办公室业务大楼等古建筑,如今却面临着无人问津,这些建筑一部分被荒废,一部分被其他工厂租用 。但是,木制大门上斑驳脱落的油漆向我们诉说了它的沧桑历史。当年漂亮的水泥瓦面的蚕室已经破损,青砖墙、棱形水泥瓦屋顶不难让人回忆起曾经有过的辉煌。

英式建筑特色的办公楼 图:杨万龙 摄

英式建筑特色的办公楼 图:杨万龙 摄

高资东蚕场英式建筑特色很明显,近百年的蚕桑建筑,除办公楼保存完好外,其他建筑都存在不同层次的损坏。遗存不但未融入保护古建筑范畴,而且无人关注。我希望有关管理层面,能够对这批老建筑进行保护,以此为契机,加强对我市蚕桑文化遗存的维护力度。古建筑是承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先辈留下的不可再生遗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尤为必要。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