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600年的“兵工厂”,贯穿吴国整个历史

2022-04-07 14:26 来源:京江晚报

60ba7be3-34e0-44d6-a7f2-83ea5a611882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名句,使青铜兵器“吴钩”的美名传诵千古、家喻户晓。吴国青铜兵器早在先秦就闻名遐迩,吴钩,也称金钩,青铜铸成,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短兵器,故此称之为“吴钩”。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相传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铸造。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获胜,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春秋中、晩期,吴国“益疆称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一度争霸中原,成为长江下游的一个强大国家。此间,吴国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以著称于世的铜兵器为标志,远超中原诸国。铸造的青铜兵器,以剑、戈、矛为代表,无论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所见,质精物美,驰名列国,成为冷兵器里的典范。

说到青铜兵器就不能不提青铜宝剑,中国在春秋时代青铜铸剑的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更是遥遥领先中原诸国。不但剑刃锋利无比,剑身青铜合金自然形成的花纹与光泽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所需技巧,今天的工艺都很难企及。

2500年前的中国人能锻制出锋利的青铜花纹兵器,可以斩钉截铁,这不是文学家的想象,而是中国冶金家的杰作。《战国策》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说明当时的铸剑师用金属器皿来试剑是常事,足以媲美武侠小说中“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宝剑。

吴越青铜兵器所特有的几何暗花纹饰,也堪称吴越兵器技术一绝。对其制作工艺及形成机理,国内外专家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测试研究,所得出认识不一。上海博物馆经反复考古模拟试验,确认暗花纹饰系采用富锡膏剂作加热扩散呈色,由此揭示了我国早在2500年前已掌握了一种特殊而精湛的表面合金化技术。这种技术使青铜器表面既产生装饰效果,又具备防腐功能,是吴越青铜匠师们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取得的一项了不起的卓越成就。

0c461a65-6678-48c6-911b-0b15b689d69a

孙家村铸铜遗址

2015年11月,为配合镇丹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孙家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 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 公里。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由台地和环壕组成。保存较完整,布局独特,是一处与青铜铸造有关的遗址。

遗址外侧有环壕,紧邻环壕内有环形土垄,环壕的作用相当于护城河,土垄则类似于城墙,形成了两道封闭性的防御工事,这是首次在冶炼基地外围发现环壕。据考古专家推测,260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非常机密的所在,出于保密等需要,周边可能有士兵把守,只有相关人士才能进出。

遗址出土了一批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的遗物,以陶、瓷器为主,有鼎、鬲、罐、瓿、盆、钵、豆、碗等,出土石器量较少,有斧、锛、锤、砺石等。

遗址有窑、炉、蓄水池的痕迹,出土的与铸造相关的遗物,尤为重要。遗物中有陶质和石质两种范,均为合范,截面呈半圆形,模腔有浇注形成的灰绿色玻璃质层,从模腔形状分析是用于铸造兵器和工具类器物的模具。坩埚仅见残片,用黏土烧制而成,夹有砂粒,内壁有铜液残留。伴出较多铜渣、铜器,未见铜矿石。铜器有兵器、工具两类,器形有戈、刀、削、箭镞、斧、锛、镰刀等。

吴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青铜器生产地。考古发现与冶铸有关的遗迹遗物,说明孙家村遗址极有可能是当时吴国青铜器的“生产地”之一,应该是吴国设立的一处国家所有的青铜铸造工厂。这座青铜铸造工厂的始建年代为西周早中期,延续使用至春秋晚期,时间长达600年,贯穿吴国整个历史。

镇江大港区域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分布着较多的高等级贵族墓、台形遗址,构成了吴国遗迹群,孙家村遗址位于该遗迹群的南部。考古发现,这一区域遗物、遗迹十分丰富,表明此处人口众多,可能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

专家们认为:吴国都城有一个从宁镇山脉向太湖平原迁移的过程,而孙家村遗址一带很可能就是吴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地。隐藏在孙家村遗址的神秘“兵工厂”,为证明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提供了有力证据,对研究吴国冶金技术及地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张剑 马彦如)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