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陈光甫的成功在于创

2022-04-08 15:10 来源:镇江日报

c9915370-5130-44e7-aa3f-fe0c95df4b11

□ 沈伯素

镇江人陈光甫,1881年生于一个小商户家,是现代著名金融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摩根”。他的成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给镇江增添了光彩。他是镇江的骄傲。

陈光甫12岁时,因家庭经商亏本,被迫随父从镇江到汉口的一家报关行当学徒。随后,他利用海关工作需用英语这一条件,向有关职员学习英语有成效,被推荐到美国留学,于1909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他受到当年江苏抚台程德全的赏识,任英文秘书;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财政司副司长。这些经历不足以说明他的成功,他的重要成就在于他在金融事业上创出了奇迹。他的成功在于创。

1913年,陈光甫在江苏兴业银行任职,因不满官方对银行业的某些特权,愤然离职,决定办一家不受官僚政客控制的新式私营银行。1915年,在远东金融商业中心上海滩,一家私立商业储蓄银行(社会上简称其为上海银行)面世了。陈光甫以区区不足十万元的资本金、七个雇员的实力起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小银行”。当时上海各种中外公私银行林立,旧式钱庄发展势头也很猛。一家小小的私营银行,不依附官府,要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立足,不受政客操控谈何容易。但陈光甫硬是凭着胆量和创业精神,同职员共同努力,路程走得比其他银行都更顺。

陈光甫毕竟来自素有钱庄传统的镇江,经他观察发现,当年上海银行界二十四家以镇江派四行为领袖。但因存在派系,矛盾重重,一些其他省市的银行甚至与镇江派势不两立。他积憾于银行界的现实,深思熟虑,在自己的银行创办了行刊《海光》月刊,提出并宣传自己办银行的方针,喊出“顾客是衣食父母”等口号,开创了“服务社会,顾客至上”的办企业宗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陈光甫认为,做好小事,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义无反顾地着手于小,在小字上创。当时一般钱庄对小额存款看不上眼,而上海银行认为,多数小额存款反而比少数大存户稳定性强,因此决不轻视小数目的储蓄,开创了“1元开户”和“服务上门”的办法。一元为当时金融界所不屑。一天,一位中年人拿着一张一百元的钞票,要求开一百个一元的账户。银行热情接待了他,不厌其烦地为他写下了一百个户头。上行如此信守诺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上海。这就使他的业务越做越大,到1937年,上海银行成长为私人银行中的大哥大,资产达1.8亿元不说,仅分支机构就拥有几十个,存款额始终占全国所有银行总存款额的10%左右。

陈光甫敢于开创,围绕“服务”二字推出了诸多“最早”新型储蓄品种,如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蓄基金,养老储金和婴儿储蓄,乃至最早使用机器记账,最早将银两与银元并用,最早经营外汇业务等。

创新精神的核心在于创大业的胆略,敢于干前人所不敢干的事。这方面,陈光甫创立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他看到当时旅游业务皆由外国金融机构包揽,自己一次出行,还受到一家外商旅行社的戏谑,便毅然决定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旅行社,1923年8月起,他在自己的银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以后,他又不顾洋人反对,在各条铁路沿线、沿海、沿江大城市设立分社,还聘人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旅游刊物《旅行》杂志,此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旅游兴趣。他说:“旅行社虽有亏本,但为国家挽回了不少利权,不然又多送入外国许多钱了。”

创新就必须思路开阔,有所追求。他甚至跨界创办了文化图书馆——“海光图书馆”。“海光”一词,暗合上海银行与陈光甫,也与上海银行行刊“海光”名称一致。这个图书馆的影响很大,号称沪上八大图书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又被他捐献给了市文化局,1959年,为上海图书馆接收。

陈光甫因其创新精神和业绩而名声远扬。他很早就受到了国民政府的赏识,命他于抗战初年带队赴美谈判,签订了“桐油借款”等两个协议,筹募了4500万元资金。这使他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数事实证明了创造力的奇特重要性。时代在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先知者已经在网络上写出了 “今后创造力成为人的基本素养”这样的文字。陈光甫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