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流芳王仁堪
王仁堪纪念馆正厅 陈水源 摄
王仁堪所题“天下第一泉” 陈水源 摄
文/陈水源
阳春时节,我来到位于金山公园景区内的中泠阁王仁堪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内设三间展厅,正厅上方悬挂着“功德流芳”的匾额,正厅中间是镇江福建商会捐赠的王仁堪铜制坐像,展厅两边的墙面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王仁堪的生平事迹及他在镇江勤政、廉政、实政的史实介绍。馆内楹联写道:“为民爱民亲民伟绩丰功垂青史,廉政勤政实政高风亮节启后人”,这正是镇江人民对知府王仁堪为官风范的褒奖。
王仁堪(1849年-1893年),字可庄,福建闽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试状元,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年-1893年)任镇江知府。王仁堪任镇江知府三年,虽然任期不长,却为镇江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得镇江人民的拥护和称颂。“民乃一邦之本,爱民之官当知民之疾苦。”这便是镇江知府王仁堪的座右铭。他刚到镇江任知府时,遍察民情,几乎走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发现镇江岗陇阡陌,水无来源,易遭干旱之苦。便提出 “兴修水利、开塘筑坝、发展农业、种树积谷”。他自己捐出俸银,并向亲友富商募捐,捐钱在丘陵山地挖沟开塘。两年中,在丹徒、丹阳共开挖大小河塘2300多个,沟渠闸坎,数以百计,不仅促进了粮棉生产,而且便利了商旅交通。“凡水利所支费用,账目清楚,涓滴归公。”
古时宝堰镇地形以平原岗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河道属长江、太湖湖西两大流域,最大的河流为通济河,洪涝灾害严重,百姓深以为忧。癸巳年(1893年),王仁堪在宝堰镇设宝堰局,专治水利,疏浚通济河河道,共19段,长5755米,土方12万立方米,使宝堰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了安全保障。为此,宝堰人民对王仁堪感恩戴德,在镇北街修了一所王公生祠,三进两间,后进中间立有“镇江知府王仁堪之生位”石碑。据《丹徒县志·上党义村天禧闸记》记载:“丹徒山邑也,山脉自金陵西来,经句容入境……每当夏秋大雨时,行水势连瓴直下,汹涌荡激。乡民岁筑土坝以蓄水,水骤至,则决而去。光绪壬辰大祲,有贤太守王公(王仁堪),始创建石坝二十余道于南乡,要以义村之天禧闸为最著。”光绪十八年(1892年)镇江遭遇大旱灾,王仁堪奏请截留漕米五万斛,救济了20多万饥民,并募款办理各种救灾的善后,如捕蝗、浚河、种树、积谷等。
与此同时,王仁堪在任镇江知府期间,了解到镇江年轻人较少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情况后,命所属各县“重教育,设义塾,办义学”。据《清史稿》记载:“(王仁堪)出私钱于府治前建南泠学舍”。清光绪十八年,他将救灾募捐剩余款项并出私钱在北固山南峰鼓楼岗开办“南泠学舍”,清光绪二十九年改为镇江府中学堂,现为江苏省镇江中学。同年,他还在宝堰镇创办了“榛思文社”,在丰城保婴局内设义塾,办义学,以普及民间教育。
王仁堪更是一位“以身作则,清廉自守”的模范,他在镇江的府署屋宇因“年久失修,墙垣剥落,间有鼓裂,砖瓦残缺,门窗朽败,风雨渗漏,每多不堪居处”,不得已才做一些简单修缮。这个府署是官府提供给王仁堪办公及全家居住的地方,属于官府所有。修葺的费用,王仁堪却是申请预支自己的养廉银来偿还事先支付的借款,剩余部分分摊到每年的办公费中去。当三年任满考绩时,江苏省定王仁堪的政绩为全省第一。
王仁堪学识渊博,聪颖过人,擅长书法,笔意似欧阳询,名称一时,有碑帖行世。镇江金山公园内中泠泉的“天下第一泉”即为其所书。“中泠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清咸同年间,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眼也随金山登陆。后于同治八年(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十分秀丽。为纪念王仁堪给镇江人带来的福祉,百姓在西郊中泠泉南建了一座“王公祠”,现在的中泠阁也就是当年“王公祠”旧址。
责任编辑:阿君